來源: 法制網
打印機墨盒殘墨過多引發訴訟,專家稱背后電子垃圾問題更大!
新聞快讀
一位廣東消費者買了4個愛普生墨盒,個個有殘墨不說,殘墨量還挺高。為此,他將相關單位告上了法庭。
專家稱,目前我國有關耗材回收的法律還是空白,就是想處罰也沒有依據。在法律出臺前的漫長過程結束之前,專家為解決這類問題指出兩條明路。
法律未出臺前怎樣做
□電子產品設計應該“生態” □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廣東消費者田原真的火了!
買了4個墨盒,個個都有殘墨,其中一個墨盒殘墨高達近60%。
一紙訴狀,田原將廣東沈外科技有限公司、日本精工愛普生株工會社、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以及福建愛普生實達電子有限公司4家公司共同推上了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被告席。
與田原一起坐到原告席的還有他的律師曾德鋒。
2月15日,曾德鋒從廣東致電本報,向記者詳細講述了這個案子的前前后后。
墨盒殘墨過多 消費者怒告愛普生
1月6日,田原在愛普生專賣店購買了一臺愛普生1290噴墨打印機(內含彩色墨盒及黑色墨盒各一個)及配套使用的T009彩色墨盒及T007黑色墨盒各兩個。
在使用過程中,田原發現,一個墨盒沒打多少照片就已經“彩墨用盡”。可當他取下墨盒卻又發現仍有不少殘墨。帶著疑惑,1月8日,田原來到了廣東省的法定檢驗機構———廣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驗剩余墨水情況。
廣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所出具的檢驗報告令田原大吃一驚:顯示已用盡的彩色墨盒的剩余含量,分別占總量的42.4%、52.7%、58.2%,已用盡的黑色墨盒的剩余含量占總量的30.9%。
這份檢驗報告堅定了田原走上法庭的決心。
曾德鋒告訴記者,從1月13日將訴狀遞到法院,15日法院受理,至今沒有什么新進展,案子仍在法院走程序。
背后問題更大 耗材回收法律空白
就在田原的官司仍在法院走程序的時候,日前,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環保專家告訴記者,“墨盒”案背后的電子垃圾污染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比訴訟本身更加具有公益性的問題。
他以南京市有關部門曾做過的有關電子垃圾的污染調查為例說,南京市每年消耗的打印機耗材有100萬個,然而,其回收量幾乎為零!而打印耗材一滴殘墨就能污染60噸水;一個硒鼓粉盒埋在地下一千年后都不會降解。
對于南京市的這個調查結果,南京市環保局有關人士認為,由于耗材回收的相關法律法規至今仍是一片空白,因此,想要查處這些污染問題都沒有法律依據。
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告訴記者,大量電子廢物的產生及不合理的處理處置,一方面造成了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錢易認為,杜絕電子垃圾污染必然離不開法律的規范,但是,在制定法律這個漫長的過程結束之前,眼下,至少有兩項工作可以做:電子產品的設計應該是“生態”的,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電子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建立電子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讓電子產品的生產者承擔起電子廢物的回收、處理的責任。
專家發出呼吁:“污染行為誰來說不?”
就田原起訴“愛普生”,有關法律專家持樂觀態度,他們的理由是,有過成功的范例、有專家的支持。
這個成功的案例就發生在去年的美國。2001年,美國消費者狀告EPSON(愛普生)公司,指控其打印機墨盒殘墨過多,并強制消費者為所浪費部分埋單的行為。2006年4月,愛普生公司以贈送45元優惠券的方式和解了這一歷時多年的馬拉松式訴訟。
針對愛普生生產的墨盒存在殘墨的問題,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耗材專委會秘書長龔濱良曾撰寫題為《對Epson噴墨盒的產品缺陷不能等閑視之》的文章。
龔濱良在文章中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應及時介入,責令EPSON公司召回有缺陷的噴墨盒,在修改設計以前停止在中國銷售;請求中國消費者協會及時受理消費者的投訴,照會EPSON公司,賠償歷年來對中國用戶造成的損失,并更換所有有缺陷的產品;完善中國相關法律,對EPSON這類隱性浪費并有隱瞞用戶嫌疑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并嚴加懲罰……
有關環保專家告訴記者,近年來,電子垃圾對中國環境的威脅和污染已經日甚一日,我國電子垃圾的日產生量約為三千噸,相當于一千頭大象的重量。那么,誰又對電子廠商的電子垃圾污染行為說不呢?(記者:郄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