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標準戰略的指引下,中國家電業已經開始利用自身在行業內的優勢紛紛行動起來,但擺在面前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標準?
又一“海爾造”標準誕生
又一“海爾造”標準于近日誕生。4月12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屬的中國標準化協會頒布了以海爾滾筒洗衣機企業標準為母本編制的洗干一體機CAS(中國標準化協會簡稱)標準。加上此前海爾雙動力技術被列為CAS標準,海爾已成為洗衣機領域惟一兩項核心技術上升為行業標準的國內企業。
據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馬德軍介紹,海爾首創的衣干即停技術、自動感知技術和變溫烘干技術,徹底解決了傳統烘干機不干或者烘壞衣服的弊端,比傳統烘干機洗凈比提高50%,節水提高60%,而且可實現不同衣物同時烘干。
中國標準化協會理事長李忠海表示,去年洗干一體機發展迅猛,但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制約和規范,企業各自為政,使得消費者無所適從。為了規范市場,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中國標準化協會在經過多次比較、論證和考察,并進行了嚴格的實驗和檢測之后,終決定以海爾滾筒洗衣機企業標準為母本,將海爾的衣干即停技術納入洗干一體機CAS標準,參考并編制了我國部洗干一體機標準。
隨著洗干一體機CAS標準的出臺,海爾洗衣機有關負責人宣布,將全線停產非衣干即停技術洗干一體機,同時對全國商場中部分庫存無衣干即停技術的洗干一體機全部召回。
對此,中國消費者協會王前虎評論說,家電市場發展到今天,很多企業在混淆概念欺騙消費者,標準的應用應該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地位,這樣可以讓消費者更便捷的選擇產品。王前虎同時還表示,廠家不應該等產品出了問題再去補救,而應該在發現市場需求轉變時提前做出改變。
標準戰略觸動產業神經
從我國DVD制造業“1美元利潤”的尷尬,到彩電企業應對歐美反傾銷的行動,技術標準的缺失曾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受制于人。
目前,全球的產業競爭圍繞市場展開的技術搏殺基本上是在三個層面上展開的,的層面是技術,第二層面是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而層面則是標準。在每一個層面上,技術所決定的對市場的控制力是不同的,等級越高掌控市場的能力就越強。
對于中國家電業來說,標準是掌握市場命脈,增強競爭力的法寶。有資料顯示,在全世界1.6萬項國際標準中,中國參與制定的不足2‰;在高新技術國際標準的舞臺上,中國的聲音更是微弱。中國企業若不想永遠屈居他人之后,就必須掌握標準。
針對此,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霍杜芳表示,我們不能只執行國際標準,而應該是國際標準的主要制定者;我們不能只是應對發達國家逐漸升級的技術和貿易壁壘,而應該能熟練運用這些法則和標準,將其變成我們競爭力的一部分,而目前這正是我們要成為家電強國的問題。
可喜的是,我國政府已認識到標準問題的重要性,并正在加緊開展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一些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利用自身在某些行業內的技術優勢行動起來,像EVD、TD-SCDMA、WAPI等標準,正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自身的研發走在了本行業技術的前列,而海爾、TCL等一批實力派企業也積極參與到了相關標準的制定中。
事實上,在家電市場熱火朝天的價格戰、促銷戰、產品戰、概念戰的背后,標準層次上的爭奪戰也正在悄然展開,尤其在數字電視、網絡家電等新興家電產業上,標準的競爭已是如火如荼。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標準
在“標準熱”的背后,另一個問題也值得我們探索,那就是什么樣的標準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在單純的制造之后,中國電子業開始著手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這應該說是產業的進步。然而,我國技術標準總體水平還較低,技術標準的市場適應性差和缺乏競爭力是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
有專家指出,中國高科技產業還存在各種問題,如企業的技術敏感性不夠,技術研發投入和能力需要提升;全球市場管理能力不夠,標準化運作、知識產權運作、企業聯盟運作、全球化運作剛剛起步等等。由此,中國家電業進入了一個標準兩難的境地:標準過低對企業沒有太大的意義,過高反而會對中國企業產生抑制作用,把本土企業排除在競爭之外。
對此,業界人士指出,不管什么樣的標準,都應立足于現實的市場競爭,市場是公正的裁判,踏踏實實地抓牢國內市場是成就標準的關鍵。過去很多標準往往要么停留在實驗室里,停留在紙面上與市場脫鉤,成為沒有市場、沒有產業化的“空心”標準;要么只要標準,不求技術,使企業陷入一種盲目競爭的惡性循環之中。
標準的意義在于引領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統一、先進的標準才能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捷徑,而混亂、落后的標準只會令產業的發展陷入困局。正是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海爾、TCL們逐漸把自己的企業標準衍化成了行業所需要的有生命力的標準。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