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信自光緒十年(1884年)在北京站的東側,東便門北側的泡子河胡同建立“京城電報局”至今已有122年的發展歷史了。北京電信博物館展示的正是這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程、通信理念、歷代所使用的通信設備。目前位于東皇城根電話局內的主館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物品約1000多件。主館主要面向單位團體、國外使團、個人組團開放。博物館蔡文健館長介紹說,他們收集的文物約達萬件,所以目前正在積極籌備騾馬市大街的新館開館工作。到時,新館將面向公眾全面開放。
目前博物館共3個展廳,分別是:綜合廳、特服展示廳、交換機房展示廳。
綜合廳內右側醒目的位置展示著一幅巨大的圖———大清電報干線圖,該圖是按照北京網通公司珍藏了100多年的原圖1:1做成的復制品。蔡館長介紹,大清王朝的全國電報干線的建設始于1881年,1899年建成。該圖是在電報干線竣工后,1903年由中國人和外國人聯合繪制完成的,全國僅此一張,是我國早的電報干線史料,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臺式電報在這里還能聽見“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兒女》中王成使用的是背負式的報話機
電報發展歷程展示區,參觀者可以看到許多臺發報機的實品。擺放在位的是“臺式無線電報機”。這是一臺上世紀40年代使用的12燈無線電子管收訊機。
無線電臺發送的是嘀嗒聲,其中“嘀”表示點,“嗒”表示橫。戰爭時期,發報的密碼時常變換,因此每位報務員都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這臺發報機還可以工作,當你親耳聽到電臺的嘀嘀嗒嗒聲時,《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主人公李俠的形象便浮現腦海。聽講解員介紹,原來這部影片反映的是解放前我地下黨電臺的工作情況,而片中李俠使用的就是這種電子管電臺。
“為了革命,向我開炮!”《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在我軍陣地上被美軍包圍,當他向我軍指揮部高喊這句話時,所使用的就是背負式的電子管報話機。參觀者在這里能親眼見到這種背負式電子管無線報話兩用機。據蔡館長介紹,電子管電臺造價高、體積大、笨重,電子管易出問題,在戰爭中經常發生故障。電影《奇襲》中反映的就是這種電臺的缺陷、故障給戰爭帶來的困難。
隨著電報的發展往前走,還能看到上世紀40年代美國芝加哥生產的九燈電子管波紋自動收報機、鑿孔機、電傳機、五單位有線自動發報機……直到上世紀90年代的使用設備———進口飛利浦的現代用戶電腦電傳機。至此,電報發展歷程的展示在這里告一段落。
■鎮館之寶這套步進制交換機是目前世界上完整的機組以前打電話按次收費,用戶打得越久越劃算
第三展廳里藏著鎮館之寶。這里展示著兩列幾大排步進制自動交換機。交換機經過了前面提到的磁石人工式、電子人工式等發展后,終于進入了自動化階段。這個轉折點還有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美國某州有位殯儀館商人,叫做史瑞喬,他的生意一直比其他同行好,因此招來了嫉妒。這些人買通了人工交換臺的話務員,讓她以后把所有呼叫史瑞喬的電話都轉接到自己的電話上來。這樣一來,史瑞喬的生意一落千丈。當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后,沒有立即找陰險的同行和瀆職的話務員來報復,而是干脆關了自己的殯儀館,花了三年時間潛心研究,發明了步進制自動交換機,讓話務員們從此失業……
蔡館長說,在北京通信博物館里的這套步進制電話自動交換機也許是目前世界上完整的機組了。許多外國專家看到這里還保存著如此完整的設備都感到十分詫異。
參觀者在這里,可以體驗到日本1939年生產的A29步進制自動交換機的全部運作過程。展廳里的幾部老式電話全部可以使用,參觀者可以按照說明撥打想要的電話號碼。摘下聽筒,身后的交換機就會發出一串齒輪轉動的聲音;撥打廳內另一臺電話,可以看到不遠處被叫電話連線的交換機齒輪開始轉動,然后鈴音響起;通話結束放下聽筒后,主叫電話相應的計數器自動往后跳動一位,記錄下這次通話。蔡館長說,以前的電話不是像現在按通話時間收費,而是通一次話(不論長短)收一次費。所以才有了馬季那段的相聲———《打電話》。
■磁石電話機溥儀拿著電話打到全聚德,給大臣叫烤鴨外賣清朝電政大臣盛宣懷上奏開辦電話業務
電話部分的展示是眾多游客流連忘返的地方。這里的展品太精美太齊全了。個玻璃櫥窗里的老電話,不是別人,正是末代皇帝溥儀用過的。在博物館里看到的這一部并不是原品,而是由故宮博物院復制的磁石墻機模型。原品保存在故宮博物院,是國家二級文物。但這部復制品也是有來頭的,因為其木料是來自一張清朝古董木桌。
這部磁石電話機是民國十年(1921年)北京電話局為已下臺的溥儀安裝在養心殿的。
當時的溥儀才15歲,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齡。所以他在殿里用這臺電話干出了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打電話給全聚德,也不說自己是誰,只是讓立即給某某大臣家送一只烤鴨過去,待烤鴨店伙計急急忙忙送鴨子過去時,大臣家里往往驚詫不已,摸不著頭腦。還有他有時還拿著電話簿胡亂打電話。
在這部電話機下面,有一卷奏折的放大復制品。這是一張保存在國家檔案館內的大清王朝檔案復制品,是光緒二十五年清朝電政大臣盛宣懷為開辦電話業務向光緒皇帝遞請的奏章。全文僅用491個字,清清楚楚地闡述了電話對電報業務的沖擊與替代、電話業發展的不可逆轉形勢,甚至控制通信主權和通信壟斷經營的必要性等等。許多游客到此細細品味這幾百字后,都不得不感嘆其文章之精彩、語言運用之精妙。
■中南海電話中央首長家里有兩臺電話紅色機是中央內部電話,黑色機是外線
第二個玻璃櫥窗里,一張照片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東單牌樓。位置就在現在東單路口北側那座叫做銀街的過街天橋那兒。天橋右側現在是東方廣場的地方,是以前的東單二條。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北京的個大清管辦電話局就是在這個胡同里的翁同?住所內開通的,安裝的是100門人工磁石交換機,也就是在東方廣場正中心的位置,北京分公司的電話業務發展史就此開始。
在其他櫥窗里,還能看見許多文物級的電話。比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代中共中央和在中南海辦公室使用過的各種電話機。當時給每位的辦公室和家里都安裝了紅黑兩種顏色的電話機,紅色機是中央內部電話,黑色機是外線電話。安裝紅色機需經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簽字。
展示中還有天安門專線班電話,這些都是磁石電話。磁石電話抗干擾能力強,所以在歷次的迎賓、國家慶典、游園、晚會等活動和任務中都是依靠磁石電話完成的。
■老查號臺04查號臺其實就是一張桌子、倆工作人員“背號狀元”能一口氣背出萬個號碼
來到第二展廳,這里主要展示的是幾個特服號碼臺過去的樣子。現在,我們知道查號應撥打114、火警撥打119等,但是這些號碼在過去統一都是以“0”開頭:04、09……直到后來開通了長途直撥后,“0”開頭的號碼都給了長途區號,所以特服號碼變成了“1”開頭。在展示廳里,我們看到以前的04查號臺其實就是一張桌子,面對面坐倆工作人員,有人打進電話問號碼了,他們就根據記憶或者翻查桌上的檔案告知用戶。蔡館長介紹說,當時的查號臺工作人員上崗前必須熟記1500個常用號碼。他們定期還有“背號大賽”,記得有個“狀元”一下子能背出上萬個電話號碼來。
04臺的對面是07測量臺,這主要是為電信公司測試線路是否正常而設。直至現在,每一戶新開通的座機仍然需要通過類似的測量臺測試線路。展廳里面是一組線路,每一排是一個地區的兩百臺電話的專用線路,蔡館長指著南池子這一組下面的第95個,說這是當年京劇演員袁世海家用過的線路,那是朱?基同志家用過的線路……線路旁邊還有一個大木桶,里面按順序擺放著以前的用戶維修卡。蔡館長說,這些卡記錄著每家用戶電話的維修歷史,其實都是機密文件,在啟用電腦系統后,大部分這樣的維修卡都被仔細地銷毀了。他特地保留了這些卡片作為文物收藏起來。
■人工磁石交換機人工磁石交換機外形像是一架小鋼琴人工交換機有機械化不可替代的人情味
什么是100門人工磁石交換機?看完剛才的展示,有的游客可能對在翁同?家安裝這么大的交換機表示疑惑。看完電話展示后,一轉身,疑惑便消除了。原來,所謂100門人工磁石交換機并不大,外形像是一架小鋼琴。不過,鋼琴琴鍵的位置都被開關按鈕替代了。而應該擺放琴譜的豎立面,是幾排一共100個插孔。在交換機頂部,擺放著一對大號的電池。蔡館長說,這叫“甲電池”,許多人都不知道這種型號的電池。以前他們去商店問營業員有沒有甲電池,總是得到回答說:“我們當然沒有假電池,我們這里的電池都是真的!”
在人工磁石交換機旁,是人工供電交換機。其交換原理和磁石是一樣的,蔡館長說,直到現在我們使用的電話、手機,其實交換原理都是和早期一樣的,現在不過是用機械代替了大部分的人工操作。
但有的時候,人工服務的優點是機械所不可替代的。比如,曾經有一位住在朝陽門地區的老人突然發病,當他拿起電話想找家人時,一摘機就昏迷了。這時,值班的話務員接通話路后發現情況異常,出于責任心,馬上查找裝機地址,并聯系附近電話用戶趕到老人家察看情況。在大家的幫助下,老人及時得到了救治。這樣的事例放到現在,就不可能再發生了。
北京通信館回響永不消逝的電波
更新時間: 2007-09-30 14:01:02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