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把水貨手機、雜牌仿冒手機和翻新拼裝手機統稱為“黑手機”。雖然“黑手機”的出身并不好,但其創造的銷售奇跡卻令人瞠目。728萬部,這個2005年上半年的銷售數字到了今年上半年,竟然演變成了2343萬部。筆者的疑問是,面對如此瘋狂的數字,監管的力量用在何處了?
調研機構賽迪近日給出的數字表明,今年上半年,“黑手機”侵占了四分之一的國內手機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國產手機商們的生存狀態卻是窘困依然。
2005年是“黑手機”大肆蔓延的一年。相關數據顯示,當年其切下的市場份額高達20%左右。在國產手機商們的集體抗議下,信產部聯合七部委在去年對“黑手機”掀起了一場嚴厲的“掃黑風暴”。但令人不解的是,經過2006年的監管風暴后,“黑手機”為何還有著“野火燒不盡”的頑強生命力呢?
在這一點上,消費者話語權。曾有調查顯示,五成多的消費者對“黑手機”持歡迎態度,有人甚至專門挑“黑手機”買,因為便宜。需求產生的巨額利益滋生并鼓勵了“黑手機”市場。有業內人士透露,甚至很多正規的大企業自己也悄悄做“黑手機”,只要不被發現,好處不言而喻。
當然,“黑手機”的泛濫還有很多“養分”,比如技術門檻越來越低,比如渠道越來越通暢,很多手機全國總代理商介入,已是公開的秘密。
但是,“黑手機”已經嚴重危害了國內手機產業的生態系統,迫使正規手機利潤趨零,國產手機商苦不堪言。
數字打碎了所謂專項整治風暴的成果,帶給看客的是監管的缺失。在要求消費者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勿買“黑手機”的同時,是否該讓監管的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呢?
“黑手機”泛濫成災 監管力量用在何處?
更新時間: 2007-06-28 17:19:06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