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5年將是中國機床業提供裝備、的機會.
近日,在2005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制造年會上,成立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制造技術與裝備顧問委員會。科技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以及汽車、機床界的領導、專家們會聚一堂,就未來中國汽車裝備業的發展獻言建策。大家一致的呼聲是:未來的15年中國汽車產量預計要從現在的500萬輛上升到1000萬輛,這是中國機床企業為汽車業提供裝備的 也是的機會,如果再不抓住,將永遠與這個行業失之交臂。
汽車制造技術與裝備顧問委員會批顧問由20多位專家組成,政府方面的專家包括科技部高新司自動化處處長蔡文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李冬茹;汽車方面的專家主要包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榮惠康,汽車集團公司規劃部副總工程師劉本義等.機床方面的專家包括原機械部機床局局長、總工程師梁訓王宣,北京機床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盛伯浩,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助理薛克寰等;高校方面的專家有清華大學機械學院制造工程研究所王立平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自動化學院院長劉強,北京機械工業學院機械系主任楊慶東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裝備部主任陳長年表示,明年顧委會的工作主要包括擬建立中國汽車裝備自主創新體系,對中小企業展開技術改造與技術裝備方面的咨詢服務等。
廣州汽車技術中心副總經理 鄔晴暉
如果中國汽車與裝備行業的關系像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將會進入惡性循環。汽車企業不給機床企業訂單,機床企業難以發展;機床企業的訂單越少,越難以發展,得到的汽車企業的訂單更少。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的產品自主權在外方,不僅汽車行業的自主品牌難以發展,而且影響了裝備購置上的話語權。建議機床企業在與外方合作時要吸取汽車企業發展的經驗,掌握主動權,將控股權掌握在中方手里。只有汽車行業大發展,將技術控制在自己手里,才能促進設備國產化的提高。從廣汽與日本豐田的合作來看,中方沒有自主權,連一個錘子都要從豐田進口,根本談不上設備使用的國產化。外方不僅要引進他們的設備,而且連設備的操作軟件都要從他們國家購買。即使他們沒有在汽車投資中賺到錢,也已經從設備購置上賺到錢了。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顧問、兼職教授 顧永生
為什么現在國產的機床在汽車行業的占有率很低,只有10%~20%的份額?其原因首先是質量、穩定性不行。國外機床一般情況下可靠性高、質量穩定。即使出現問題,他們的服務也很到位。維修人員通常會坐飛機從國外趕到中國的客戶廠家,及時解決問題。
其次,國產機床廠家的售后服務很差。某發動機廠使用的國產生產線出現故障,給生產廠家打電話聯系,沒想到對方句話竟然是:你們給多少錢?這令發動機廠的負責人非常生氣:客戶的設備壞了,不想方法去維修,開口就要錢,這是什么服務態度?作為年產量30萬臺的發動機廠,一旦停產, 的損失就可達1.5億元。設備維修費用和這些損失相比,孰輕孰重,難道機床企業分辨不出來嗎?發動機廠可能會因為節省區區的維修費用而耽誤生產嗎?當然其后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家發動機廠再也不購買該機床廠的產品,甚至不購買國產機床。
中國裝備業的發展要與汽車行業的發展同步,必須做到以下3點:首先,裝備業的設計師要吃透汽車制造的工藝,否則根本無法進行技術創新。國外的機床設計師對客戶的制造工藝非常熟悉,每年都對產品進行改進。比如國外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發動機的零部件就用柔性加工的方式,而發動機的缸孔使用機械式加工如平頂珩磨以及激光珩磨,這都是不斷改進的結果。而在我國,機床幾年都難以改進,更別說是每年改進。
未來15年中國機床行業應牢握發展良機
更新時間: 2005-12-27 17:36:02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