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6年的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是我國早成立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2002年6月,中國華大投資成立了北京中電華大電子設計有限責任公司,由于延續中國華大在IC設計上的經驗、成果和技術,華大電子從成立之日起,就受到了廣泛的注意。
目前,華大電子除了已獲得廣泛應用的IC卡芯片外,開始進軍無線通訊芯片和音/視頻領域。本文采訪到了這家IC界老牌公司的核心領軍人物,即華大電子總經理劉偉平先生,聽他暢談自己以及華大電子共同的成長歷程。
《電子工程專輯》(以下簡稱EETC): 20年前中國的IC產業才剛剛開始,那時候您選擇這個行業的原因是什么?
劉偉平:我考入大學的時候才16歲,說真的那時候什么都不懂,也沒有太多想法。記得我初選擇的專業是化學,幻想著日后在大油田一類的企業呆著應該很酷。但進入大學后,一位老鄉在復旦當老師,是他強烈建議我轉換到微電子系,因為他當時認為半導體行業很有前景,于是我就踏入了這個領域。
當時的IC產業其實連起步都談不上,準確的說才是一種剛剛萌芽的狀態。全國大概只有十幾、二十幾家做IC設計的公司。一直到98、99年,才有100家左右。
還在復旦微電子專業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就參與了當時中國華大熊貓系統的科技攻關項目,當時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IC CAD,等到1989年碩士畢業后,由于不僅有經驗,而且特別地專業對口,所以就順理成章的留在中國華大繼續參與這個項目。
EETC:在這期間,有沒有發生讓您記憶深刻的事件?
劉偉平:對于EDA工具,我一直的觀點就是不僅要做國內市場,而且要進入國際市場。還在中國華大的時候,我們就曾與美國的投資人和研發團隊合作創辦了兩家EDA公司,當時是華大出研發力量,美國投資人出錢。
當時這兩公司已經做出來一些產品,其中家公司10多個人,每年的銷售額也有100萬美金左右。但我感覺我們在做技術方面是不錯,但搞到一定程度、產品化后,如何更大的擴大市場就成為難題。當時在技術方面我們確實做的不錯,所以,后來一家公司在1999年賣給了Synopsys公司,另一家在2004年賣給了Cadence公司。
雖然公司沒有堅持下來,但我還是收獲頗豐。首先,對個人成長來說,西方的產業環境、公司管理方式、以及當時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都讓我眼界更寬;其次,這次創業過程中,我也建立了一些人脈關系,對后來中國華大產品的國際化有一些幫助;,我對我們技術方面的信心通過這次創業大大增強,因為它得到了國際公司的認可。
EETC:中國的EDA工具整體來說不算成功,您認為在技術層面欠缺的東西是什么?
劉偉平:的不足是“不全”,因為投入有限,所以無法支持設計的全過程,我們的軟件也面臨這樣的問題。而目前國際主流工具在這方面就做比較好,甚至有一些公司提出來芯片級和板級協同設計的概念。而中國企業僅僅在芯片級做的都不夠全,而如果IC設計公司在一款產品的設計中要用到不同公司的產品,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其次是不夠“先進”。這里不是說做的不先進,而是說離實際需求太遠了。國內的IC設計能力總體來說還是落后于國外,很多停留在0.13微米,當然也有部分進入90nm,但是比較少,而國外90、65nm都已經很多了,所以在IC設計需求方面就有差距。在國外,是EDA工具跟著設計需求走,而現在這個狀況我們就只能跟在別人后面,因為國內的IC設計對EDA工具提不出新需求。
,我認為,本土EDA要發展,必須有足夠的投資,沒有足夠的投入就無法有質的發展。
EETC:那目前華大電子的主要收入來自哪個領域?
劉偉平:華大電子2002年6月起從中國華大正式獨立出來,目前我們的主營業務是IC卡。一些政府的項目,比如二代身份證、社保卡、金融卡、以及青藏鐵路鐵路線實現數據傳輸、語音通話和高原凍土監測等重要功能的SIM卡等都采用了華大電子的產品。其中,二代身份證芯片采用的是非接觸式IC智能芯片,由射頻天線、存儲芯片、加密模塊和控制芯片4部分組成,目前第二代身份證芯片設計廠商有四家:上海華虹、大唐微電子、清華同方和華大電子,生產則是華虹NEC、中芯國際等。
我們于1997年3月成功的開發出了塊具有全自主版權的接觸式智能(CPU)卡芯片,目前已形成了以自主開發的8位CPU核為基礎的兩個系列的智能卡芯片產品CIU91和CIU92,包括不同EEPROM數據存儲容量的產品,并能夠依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定制設計。
EETC:您覺得IC卡業務未來還有哪些機遇點?
劉偉平:坦白講,IC卡的入門級門檻不高但確實不低,我們進入這個行業已經十幾年的歷史,這個市場真的特別大,尤其是一些新技術的注入給這個市場增加了越來越大的活力,比如RF卡的通訊速度越來越快、對安全算法需求越來越高、32位CPU的使用、可靠性的提高等
在一些新興領域如金融等,對IC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此,我們曾專門并購了一個20多人的團隊做安全算法,研究開發了用IP核實現國家指定算法的智能卡芯片系列,該芯片同時支持RSA、DES算法,適用于數字簽名用IC卡、USB KEY、SIM卡等。當然,其中也用了一些國家商秘辦已經成熟的安全算法。毫無疑問,這個領域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應用方向以及技術需求。
EETC:除了IC卡業務,華大電子是否有計劃開辟新的產品線?
劉偉平:其實我們在WLAN領域已經有四年時間了,預計在今年6月份會工程量產款WLAN芯片,它將包含基帶處理、MAC協議處理。在經過合作伙伴的試用后,我們預計再晚些時候會進行批量生產。
華大電子還是WAPI產業聯盟的成員,我們通過產業聯盟與設備廠商建立了緊密合作,比如我們的WLAN就將由聯盟內的一些公司先開始試用,這樣能更深入的了解客戶的需求,以便推出合適的芯片和解決方案。
另外,我們還非常看好數字音視頻領域,經過前期的市場研究和技術積累,初步打算做一些支持國家AVS標準的產品,不過,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計劃。
EETC:華大選擇幾條看起來沒有聯系的產品線有什么理由嗎?
劉偉平:是的,乍看上去是沒有什么特別大的聯系,但是其實可以從中管窺公司的發展歷程。IC卡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它所面臨的市場很大部分是政府型市場和商務型市場,這個市場的可控型性差,不太好把握。
所以我們打算進入一個更加市場化的領域,而這方面熱門的無非就是通訊和消費電子,這個看起來和IC卡沒什么關系,但其實一些技術方面的積累還是有所幫助,能夠復用。比如WAPI本身就是安全方面的東西,而我們在IC卡安全方面的經驗就恰好對它有所幫助。在音/視頻領域,也可以用到一些IC卡中已有的技術,如CPU、A/D和D/A等。
EETC:在和公司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您的收獲和感悟是什么?
劉偉平:在公司成長這方面,其實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國外半導體公司相似的發展歷程,比如說Marvell,這個公司早僅是做硬盤控制芯片,后來就陸續進入通訊行業,現在也想做音視頻,甚至買了英特爾的Xscale。
所以說,一個公司,在成長的初期,其步是必須在一個領域站穩腳跟,但走穩后就必須要居安思危,開始選擇1-2個其它的方向發展。我很慶幸,在公司成長的初期,得到了我們以前老總裁以及公司同事們的支持,所以才有了華大電子今天在IC卡領域的成績。毫無疑問,做大是所有企業的夢想,依據我們已有的技術積累,我相信在另外兩個領域,即WLAN和音/視頻方面,我們也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