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間件應用的興起,中間件市場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產軟件廠商開始加入到中間件陣營中來。過去在中間件市場上拼殺的除了東方通科技公司、中創、中和威之外,幾乎全是IBM、BEA等國外知名廠商。隨著市場容量的放大、產品效益的顯化,近兩年多來,國內眾多企業也開始涉足這一市場。到目前為止,國內共有30多家企業已進入或宣布要進入中間件市場,雖然憑借購買已有廠家成熟產品彌補等手段,這些新進廠商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進展,但由于新進公司在產品、應用方面積累的欠缺,使得國產中間件產品同質化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企業應用整合市場,雖然眾多廠商對應用整合的趨勢大加贊同,并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集成平臺產品。但同質化、通用性差等問題仍然困擾著企業應用平臺的發展。
上述的問題具體表現在首先依賴政府扶持,依靠本土優勢。這個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因為我們產品的不足才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扶持,現階段我們利用好,這將成為我們與國外產品抗衡的優勢;二是自主開發為主,缺乏統一標準。國內的中間件廠商的中間件產品基本都是脫身于行業應用中,經過了一定的技術沉淀和積累,所依賴的標準主要是行業標準或者一些行業默認“規則”,帶有明顯的行業或者應用特征。因此,國內的中間件產品在跨行業和跨應用領域的表現就不盡如人意;三是主要采用仿制開發方式,產品缺乏特色,無核心技術競爭優勢。但凡國內一個軟件產品的研發,照例都要參考別人的產品來一個畫貓類虎,沒有技術創新,終也只是從別人的市場中利用本土優勢、價格奪得些市場份額,無法形成長期的市場競爭力;四是企業資金不足,難以發展與維系軟件產品發展。軟件產品的發展往往需要企業在產品宣傳、市場建立、產品研發上投入大量的資金,而國內軟件企業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資金去進行這些投入的;五是市場對國內中間件產品認知度不高。此外,國內企業對中間件產品認知度也制約了中間件產品的發展。
盡管存在著問題,但從另一方面看,由于國內企業向中間件領域的大舉進攻,國外大企業為了擴大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也紛紛采取了捆綁銷售和低價銷售的競爭策略,大打價格戰。自去年中期開始,國外企業都大幅度地降低了自有產品的價格,企圖利用資本優勢和產品線豐富的優勢阻止后來者入局。這從反面說明了國外產品已沒有多少性能優勢可言,國內企業在中間件領域已具備了“突圍”實力。但國產中間件廠商究竟如何實現突圍?國內企業應用整合的突破口又在何方?這就是創新。
差距猶存 創新亟待環境改善
創新已經成為國內中間件廠商的共識。但在創新的過程中,他們也面臨著一些困擾和問題。對此,東方通總經理牛合慶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目前在中間件的創新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突出的有:首先創新所必須的用戶環境并不具備,或者說,針對國內廠商,缺乏良好的支持創新的用戶氛圍。因為創新的產品和技術需要完善,必須得到市場和用戶的驗證,但過去的情況是,我們的用戶可能不知不覺中成了國外創新產品的實驗田(很多國外廠商的新技術或產品往往先在國內找到用戶,如近的SOA產品等可能又是國內的案例多),而對國內的新產品、新技術則不夠寬容。但這一點隨著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會有很大的改善;其二是企業本身的創新意識不強。過去企業為了快速發展,不愿在技術和創新上過多投入,一味銷售和使用別人的產品,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沒有核心技術的公司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大家的認識也更加清晰了;是國家對創新的支持和鼓勵不夠,創新是需要投入和冒風險的,過去整體的創新氛圍沒能形成,特別是科研院所、企業在創新的結合上不夠緊密,希望國家在創新上能給予更大的引導力度和資金支持。
中和威總經理王志偉認為,一個軟件企業的組成通常是這么幾部分:技術、產品、市場。在技術上,中國中間件廠商與國外公司的差別并不大,主要差別在產品和市場上,國外的公司通常在宣傳的時候更多宣傳他們的產品,只有去標準組織那里的時候,才更多談到技術。而中國企業主要談的是技術。如果我們把技術比做水,那么國外產品是瀑布而中國廠商的產品是小溪,本質都是水,但是國外的公司善于把自己的產品提高勢能,就形成了瀑布,瀑布的能量就比小溪要大很多了。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勢能,才有可能吸引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進行產業分工。
中創中間件公司總經理劉江寧對《中國電子報紙》記者講:國產中間件經過多年的潛心修煉之后積蓄了一定力量,在2005年實現了市場的突破性進步。但國產中間件畢竟與國際中間件巨頭在整體實力上還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年,甚至今后幾年,都需要在自己專注的細分領域深入滲透,增強局部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