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聯想移動2006財年戰略發布會上了解到,去年國產手機普遍虧損,經營形勢堪憂,只有少數品牌實現盈利。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移動總經理劉志軍表示,目前加入到中國手機市場的競爭者已達到70家,競爭形勢不容樂觀,國產手機只有走出產品競爭階段才能生存。
國產手機普遍虧損
聯想移動去年財年的手機銷量為600萬臺左右,市場份額已由年初的3.4%升至7.1%。同時,手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相比之下,大部分國產手機陷入虧損泥潭,一些廠商大起大落的現象比比皆是。行內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國產手機過分注重廠商之間的相互競爭,結果導致兩敗俱傷或者雙雙誤入歧途、積重難返。
具體表現在,一是技術新名詞不斷,而消費者卻不買賬。廠商推出一系列換湯不換藥的“新技術”,缺乏成熟應用環境的“新應用”,或者忽視消費者真實需求的參數升級。這種做法在蒙蔽部分客戶的同時,也讓消費者對廠商產生了懷疑。
其次是國產手機的營銷手段雷同使市場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絕大部分廠商都不得不依靠降價來換取銷量,在賣出產品的同時其實也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反過來對于一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比如服務品質的提升,卻極少看到貨真價實的舉動,更不用說在售后服務之外通過增值服務提升品質了。
洋品牌重回壟斷地位
劉志軍說,雖然2006年中國手機市場預計容量高達1.1億,換機用戶比例不斷增加,但是競爭者數量也達到70家左右,達到歷史新高,而且這些廠家還在加大投入,擴大份額,以達到對中國市場壟斷的目的。
但是他同時表示,根據這些國際廠商在自己國家的市場均達到壟斷地位來看,中國本土廠商仍有強大優勢,可以打破洋品牌在華壟斷地位,部分國產手機已經有了7到8年的研發積累,廠商在技術、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差異已非常小。在這樣的條件下,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無疑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而中國廠商在對本土市場的理解和把握上,所具有的先天優勢恰恰是洋品牌難以模仿的。
但他認為,國產手機不能一味地通過簡化功能降低成本的方式,來應對洋品牌的緊逼。
作者:薛松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