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諾基亞智能手機N95剛剛發布沒多久,在許多網站上就出現多個仿冒諾基亞N95外形的智能手機在銷售。與真品相比,這些仿冒品無論是外觀、型號、配色,還是重量大小都不相上下,吸引了大批持幣待購者。諾基亞已不是次被仿冒,而且也不是手機巨頭中被仿冒的,摩托羅拉、索愛、三星等廠商都在持續遭此尷尬,原因何在?
首先,仿冒者具有自身優勢。對他們來說,銷售渠道、市場需求一應俱全,再加上占優勢的低價策略,讓消費者蠢蠢欲動。對購買者而言,手機質量并不是一個輕易能夠被把握的價格衡量因素,易用、便宜,就基本滿足了需求。“壞了就扔,反正也不貴”,這是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正是這種心理與市場的存在為仿冒行為的頻繁發生提供了動力。另外,經營場所的不固定、頻繁代工、網絡傳播銷售,也使得仿冒者被追究懲處的概率相對較低。
其次,對手機侵犯仿冒行為的打擊力度不夠。仿冒手機一般侵犯的是手機合法權利人的商標權與外觀設計專利權,一方面很多手機廠商雖開發了新設計或新標識,但為了急于搶占市場,在未獲得商標權或外觀設計權利授予之前就投入市場,導致無法維護權益。另一方面,國內司法制度還不健全,還不能夠及時對此類違法侵權行為做出認定與判斷,威懾力與違法成本過低。
由于手機產品的推出過于頻繁,導致市場響應度與銷售高潮也是來的快去的快,緩慢的司法維權常常讓權利人得到的是過時的判決,這種得不償失的挫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手機巨頭的維權沖動。諾基亞中國公司人士表示,幾乎每出一款新機都會遭到克隆,其中離譜的是一個型號手機在黑市竟然有20多種不同版本。難道諾基亞不知道維權嗎?當然不是,司法雖然是維護當事人權益的一道屏障,但卻往往不是選擇途徑。
其實在模仿與借鑒學習本身之間,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本身就有點模棱兩可,黑手機代工廠與作坊出于短期利益會去大量模仿仿冒手機巨頭廠商推出的產品。而對于正規國內手機廠商,由于在整體實力、研發、技術、外觀設計方面存在著集體短板,或出于學習借鑒,或出于急功近利,同樣可能走上模仿侵權之路。三星手機投訴奧克斯外觀設計侵權就是一例, 是值得整個國內手機業界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