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產部規劃司司長莫瑋關于“我國手機產能過剩的嚴重警告”的言論再次引發了手機行業的警醒。莫瑋直言不諱的告誡國內的手機企業:國內手機企業應慎重決策,規避風險。
一季產量超全年國內需求
莫瑋稱,今年中國國內手機市場的年需求量約為6000萬到1億部,僅國內企業的產能就大大超過了這個需求。目前,中國經過核準的手機生產企業有79家,產能達到每年5億部。今年一季度,中國手機的產量就達到了1.34億部,超過國內市場全年的需求。
之所以讓企業“慎重考慮并規避風險”,莫瑋稱,預計今年我國又將新增手機企業10家,其產品主要覆蓋市場飽和的中低端,這將會進一步的加劇原來已經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
權威調研機構稱,未來中國手機市場80%以上的份額將被3到5家主要廠商占據,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間將被壓縮。
專家預測,到2008年我國手機廠商將減少到45家,一些庫存嚴重的廠商將直接出局。據了解,有關退出機制的討論從2005年底就已開始,當時有關部門就表示在3年內逐步實行手機牌照退出機制,以解決手機市場競爭混亂、產能過剩的情況。當時,我國共有手機企業65家,有專家表示,到2008年退出機制將去除其中的20家,僅剩45家企業。
TCL通訊CEO劉飛認為,“國內手機市場明顯供大于求,手機行業已經進入自由競爭時代。從高撐保護傘到鼓勵自由競爭,中國政府的態度在變,國產手機的生存環境也在變?!?BR>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產能的過剩必將帶來惡性的競爭,對企業而言就是利潤的急劇下滑,利潤的下滑又會帶來研發投入的不足。
以波導為例,波導去年財報顯示,去年波導手機銷量為1375萬臺,其中出口571萬臺,內銷804萬臺,照此計算,其國內市場占有率約為8%左右。但“輝煌”的市場份額并沒有為波導帶來太多的盈利———財報指出,2006年波導銷售額共67.4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卻只有區區3058.5萬元。粗略計算,每臺手機的凈利潤僅有2.24元人民幣。
國內品牌市場占有率低下
莫瑋對于目前國產手機的狀況表示了擔憂:“我國手機產能超過5億部,占據全球工藝的半壁江山,但國內需求已經過了高峰期,國內產能已大大超過需求。同時,這些新增企業的手機企業的產品主要覆蓋了中低端。生產企業數量的擴大,和手機產量的增長,將會進一步的加劇原來已經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
據統計,2006年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提高到了接近65%,同比2005年又增加了近5個百分點。
莫瑋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專家對于國產手機弊端的看法:我國自有品牌手機原有的渠道、價格等競爭優勢日趨弱化,技術積累不足等問題使得我們國內品牌的手機市場占有率僅為35%。同時,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導致了行業的利潤整體下滑,虧損的企業和金額都在增多。而且,我國手機產業在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產業集中度也進一步提高。生產繼續向優勢的企業集中,其中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愛、波導、聯想、夏新等前十家企業的生產總量約占到全行業的80%。換而言之,小企業的手機市場占有率非常有限。
盛博預警中心主任胡權認為,艱難的環境下,國內手機行業正各施手段求存。手機企業兵分兩路,一路是如同華為、中興、海信熱衷于參與運營商的集中采購,靠量取勝;另一條路是,走高端特色之路,如商務通、GPS、手寫、觸摸屏、微電腦等融合終端發展。
產能嚴重過剩促使手機業加速洗牌
更新時間: 2007-05-25 14:52:09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