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40億產業基金,"首富"要從家電零售業擴張到整個零售業
黃光裕毫不掩飾稱雄中國零售業的野心。即使他的國美電器集團2006年躍居中國連鎖經營百強頭名,這也不是他的目標。
3月20日,黃光裕又宣布與美國投行貝爾斯登成立了5億美元的零售業投資基金,他借助資本馳騁零售業的大戲將徐徐拉開序幕,現在的問題只是哪些零售企業會成為并購的目標。
“目前在零售業,不論是外資還是內資,以并購方式實現行業重組以及產業調整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方式。”同樣是在3月,商務部商業改革司副司長王曉川告訴記者。
顯然,就算沒有黃光裕和他的投資基金,也會出現李光裕、張光裕、王光裕……只不過,這一次實力雄厚的黃光裕恰巧成為了主角。
常態化的零售業并購
去年,國美并購永樂電器的時候,黃光裕就曾表示:“中國家電零售業的產業集中度太低,國美將繼續成為這個行業的整合者。”
不過,本次和貝爾斯登合作,家電零售業卻不在投資范圍之內。據黃光裕介紹,基金投資將投向那些已經成熟、具有投資價值的零售企業和行業,如醫藥連鎖、百貨、電視購物等行業。
“家電零售業的市場集中度已經很高了,黃光裕必然要投資更有利潤的零售行業,以實現多元化經營。”商務部研究院國內貿易規劃與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張育林對此分析。
黃光裕解釋自己進軍其他零售行業的原因時則表示,現在國內排名靠前的零售企業大多是區域龍頭,很少有全國性企業,包括的百聯。“成立這個聯合基金,我們將共同承擔起整合國內零售企業、打造民族品牌的重任,增強與國際零售巨頭抗衡的能力。”他也顯得很有信心,“家電零售業的經營模式和網絡資源可以迅速復制到零售業其它行業。”
不過,同內資企業相比,外資企業在中國零售業的并購顯得更加來勢洶洶。
商務部和連鎖經營協會有關“2006中國連鎖經營100強”的一份調查顯示,2006年在快速開店的同時,外資企業普遍采取了并購的擴張方式。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百思買控股江蘇五星電器、家得寶并購家世界家居、特易購增資并控股樂購、百盛收購輸出管理百貨店等。
“零售業的并購已經從個案向常態化的趨勢發展。”張育林認為,現在應該用一種更加平常的心態去審視。
沒有企業能夠一枝獨大
其實,我國零售業的行業集中度日趨提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上述那份調查顯示,從總體規模看,近幾年,100強企業的總銷售規模達到8552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2002-2006年,分別為6.0%、7.8%、9.3%、10.5%和11.2%,5年內將近翻了一番。而僅在2006年,100強中的前10家企業總銷售規模占100強總銷售規模的48%,前30家企業的總銷售規模占100強的75%。
從單個企業看,100強企業平均銷售規模為85.5億元,平均擁有店鋪510家(剔除個別企業超常規發展因素),2005年則分別為70.8億元和383家店。2006年,100強企業中一位銷售規模達11.8億元,比2005年的一位增長44%,比2004年增長145%。
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在零售業似乎總是會上演強者愈強的故事,而目前并購方式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
“在中國一線城市,零售業在做得更細、更精、更深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二三線城市及廣大農村市場則更大有可為。”黃光裕認為,投資基金選擇國內好的有潛質的零售企業作為投資對象,同時為企業帶來進入國際市場所需要的資金,管理經驗和商場咨詢,能夠使中國零售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然而,在張育林看來,“零售業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領域,僅業態就有20種左右,沒有一家企業能夠一枝獨大,中小企業(行情論壇)同樣有發展空間。”張育林認為,對于這些大型零售企業的并購行為無需過分擔心,“零售業有不同的消費群體和消費需要,不是幾家企業就可以完全做到的,夫妻店同樣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辜王景)
黃光裕發動并購戰 擴張范圍涉及整個零售業
更新時間: 2007-04-11 13:20:58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