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開始,國內的ERP企業開始擺脫整體利潤率下滑的尷尬局面,展示出新的發展跡象。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軟件市場全年銷售額為32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2.2%,其中應用軟件市場規模達187.3億人民幣,增長23.9%。
伴隨著ERP產業日漸成熟,中國的ERP市場正開始新一輪的格局調整。所有的企業都試圖從價格戰的惡性競爭或概念營銷的虛熱中掙脫出來,在這個“U型轉彎”處超越競爭對手,搶先駛入下一步發展的快車道。
平臺之爭
6月1日,用友宣布將采用IBM的 WebSphere應用服務器作為中間件平臺開發新一代用友ERP-NC管理軟件產品,并于年內投入市場。用友軟件副總裁高少義表示:“用友與IBM的合作,可以吸收IBM 平臺的特性,增強用友產品性能。同時,有助于用友把資源和精力專注于應用平臺(UAP)的開發。”
數據顯示,到2003年,用友投資ERP-NC達1億元以上, 幾乎是過去幾年凈利潤的總和,但高端產品仍持續虧損。此次合作將使用友降低高端產品的開發成本,繼續與SAP和ORACLE等國際公司抗衡。
做出合作選擇的不只用友。5月22日,在國內ERP市場尚無太多建樹的東軟集團宣布與德國管理軟件巨頭SAP合作,基于SAP的業務流程平臺開發自己的解決方案。
平臺,是一種軟件開發工具,對于ERP企業來說,擁有平臺就像打開一個“百寶箱”,既能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還能縮短開發周期,使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和廠商產品標準化的矛盾得到解決。“平臺”已成為整個ERP產業發展的技術引擎。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平臺技術也成為區隔國內ERP企業與國際ERP企業之間的一座高山。
強敵環伺
對于國內ERP企業來說,無論自行研發,還是“拿來主義”,“平臺戰略”都是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國內ERP廠商之間競爭激烈——金蝶和用友的“個性化”與“普及化”的戰爭愈演愈烈;浪潮獲得微軟支持后產品化能力大幅提升;新中大、速達、金算盤等廠商也正不遺余力地加大市場力度;神州數碼也在各大城市推廣其“綠色供應鏈”。另一方面,國外企業不但在大型企業市場中“精耕細作”,也試圖將競爭優勢擴展到國內軟件企業長期耕耘的中小企業市場。
軟件巨頭微軟的加入使競爭格局更加撲朔迷離。有數據顯示,2005年,微軟商務軟件品牌“Dynamisc”旗下的ERP和CRM產品在中國的增長已超過了200%,而且針對中型市場的產品價格比SAP的產品還低三分之一以上。
有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管理軟件銷售額為60億人民幣,比前年增長23%,今后幾年將會繼續增長。中國正成為ERP軟件市場。幾乎跨國公司都把中小企業作為新增長點加大投入。
記者采訪的幾個中小企業用戶都表示,出于性價比考慮,更傾向于選擇價格低廉而性能穩定的ERP產品,一位制業企業的老總表示,“相比微軟等國外ERP產品的易用性和集成度,國內ERP廠商的低價格不具有吸引力。”
后發先至
國外企業的平臺技術是國內企業短時間內很難模仿和超越的。但業內專家認為,中國企業的成長將對國內ERP廠商形成良性的推動。
Gartner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商務應用軟件市場將達621億美元,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將給國內的軟件企業帶來越來越大的市場空間。
“中國ERP企業的優勢和資源是他們自己的用戶。”計世資訊總經理曲曉東認為,“預計2007年將會迎來管理軟件的一個高峰。”
所有企業都渴望獲得后發先至的優勢。
在金蝶總裁徐少春看來,金蝶經過痛苦煎熬研發BOS平臺就是為了在新一輪應用高潮到來時,擁有“能向客戶提供更好產品”的自信。而在浪潮通軟總經理王興山眼里,無論自行研發還是與微軟合作。真正體現國內軟件企業實力的,是將性能與服務融為一爐的本地化優勢,“相比國外廠商召集培訓,人困馬乏地講解國外企業的成功案例,不如國內廠商拜訪用戶企業的老總,讓他們感受誠意和忠誠來得更‘中國’一些吧。”
無論平臺合作還是技術轉型,能否超越SAP、ORACLE或微軟,仍取決于國內的軟件企業在平臺競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推出怎樣的產品。
在“U型轉彎”后面等待王文京和徐少春們的,除了日趨激烈的競爭,仍是更不可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