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憑借其迥異于迪斯尼的市場策略,在中國動漫市場的優勢更勝一籌。而在這兩大力量的夾縫中,中國本土動漫也在尋找生存之機
張征馳是迪斯尼中國的一名員工。農歷年前,張征馳的名字從迪斯尼中國的員工名單上消失,不過,他從迪斯尼拿到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遣散費。
有消息稱,這是一次小規模的機構調整,由于補償金額較高,“調整”在安靜地進行著。但這些剛剛離開的員工們一致認為,迪斯尼作為全球動漫產業強的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上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就,大家為此感覺到惋惜。他們認為迪斯尼應該做得更好。
《財經時報》就此事輾轉聯系到迪斯尼中國相關人員,但對方明確表示,不接受媒體任何采訪。
目前,國內動漫市場仍然呈現以迪斯尼為代表的歐美系、日本系和中國本土系三大勢力,而動漫衍生品市場的勢力興衰,亦在此三者間此消彼長。
國內動漫產業觀察人士羅璇告訴《財經時報》,迪斯尼衍生品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并不理想,但這并不能阻擋其成為國內動漫衍生品市場的一支主力。在羅璇看來,在國外動漫的壓力下,本土的動漫人士更應該從長計議,切不可急功近利。
尷尬的本土化
“在中國的動漫以及衍生品市場上,迪斯尼有些尷尬。”有動漫業內的分析人士這樣說。
迪斯尼的目的是要做出讓家長放心的兒童娛樂。兒童動畫的播放時間段主要集中在每天下午的6點到7點。但是,2005年中國廣電總局規定,黃金時段必須播出國產動畫片,從而限制了迪斯尼動畫在中國低幼市場的普及。
迪斯尼動畫進入中國是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在國內電視節目中的時間是1978年。受迪斯尼動漫影響深刻的是70年代出生的人,但是,這些人多已做了父母,他們對動漫衍生品的購買主要根據孩子的需要,而他們的孩子看的多是國產動畫,比如說《藍貓》。因此,這群人在購買衍生品時,大部分購買國產的。
另一個困擾則來自知識產權保護。雖然迪斯尼動畫在上世紀30年代已經進入中國,但直到2005年8月,迪斯尼消費品公司總部才從香港移師上海。迪斯尼的消費品公司負責迪斯尼品牌授權,拓展旗下品牌衍生品的零售和推廣。
由于迪斯尼動漫衍生品比其動漫作品扎根中國市場晚數十年,這為中國的玩具生產廠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當正版迪斯尼衍生品進入中國市場時,市場已經被假冒或者盜版蠶食殆盡。
雖然迪斯尼和中國政府都加大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但是,對于某些玩具生產廠商而言,由于違規成本和風險較低,而所得收益較大,并未放棄迪斯尼動漫衍生品的生產。
很多街邊小攤上,一只米老鼠玩偶的售價在10元到20元左右,這種售價的區間,滿足了相當一部分人群的需要。而迪斯尼授權的正版店內,一只維尼小熊,價格動則上百元,多則幾百元,甚至一些衍生品的售價高達千元。
“這樣的價格定位,對于迪斯尼而言,是保持其高端品牌形象的策略和需要,是迪斯尼品牌附加值的一種體現。但是,在中國市場,價格永遠是有說服力的因素。”羅璇說。
迪斯尼PK日系動漫
動漫衍生品是根源于動漫的,沒有動漫作品,大部分的衍生品也無從提起。“動畫片,說白了就是為衍生產品所做的廣告。”哈爾濱勝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于得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
日系動畫片進行題材細分,除兒童題材外,還有一些專門針對成年人定位,使其衍生品的推廣容易獲得更多受眾。比如《灌籃高手》、《蠟筆小新》、《龍珠》、《天空戰記》等。這些動漫都是以夸張的形象和動作,以及搞怪的語言,影響了一大批的成年人。櫻桃小丸子、多啦A夢、美少女戰士、蠟筆小新等都成為日本動漫在中國掘金的形象代表。
由于這些動漫的受眾對象是成年人,因此這些人在對衍生品的購買上,具有更強的主動性和自主權。
張鑫在一家雜志社上班,癡迷于Kitty貓,床上用品、靠墊、杯子、發夾、錢包等等全部都是Kitty貓的形象。在張鑫看來,迪斯尼的衍生品一是價格高,二是購買的渠道有限,不像Kitty貓,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
迪斯尼消費品公司移師上海之后,擴張的地是內地的主要城市。其衍生品授權的正版銷售渠道,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這樣的一線城市。迪斯尼在中國保持高姿態的同時,也給日韓以及中國國產動漫及衍生品讓出了市場空間。
國產動漫不能急
巨大的市場誘惑,讓歐美以及日韓系動漫和衍生品急欲在中國實現本土化,同時,也讓國產動漫急欲實現市場的突圍。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的動漫市場份額中,日本動漫占了60%,歐美動漫占了29%,中國本土動漫只占不到11%。
國產動漫在傳統形象的開發上也曾經做過嘗試,《寶蓮燈》就是一例。但是,不管是影片本身還是衍生品的開發,都沒能實現預期的目的。
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上,國產動漫也進行了很多嘗試,《藍貓》算是其中一個。
《藍貓》初在各電視臺播放時,以免費播放的方式換取同一時間的廣告時段。經過輪番轟炸之后,知名度打開,繼而開始衍生品的開發。在衍生品的開發上,三辰卡通集團以連鎖加盟的模式在各地建立加盟店,收取高額的加盟費,從而迅速實現資金的回籠。
對于國產動漫和衍生品來說,藍貓的成功在于占據了先機,由于市場上當時的中國動漫以及衍生品領域是一個空白,給三辰卡通一個大膽嘗試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對于絕大多數的動漫公司來說,是不可能再出現的。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不注意加盟店的管理和“藍貓”形象的維護,那么藍貓這個形象的生命力可能會衰竭。
《藍貓》的成功,加上迪斯尼和日本動漫帶來的壓力,讓很多國產動漫人士急于打開國產動漫市場,而這種心理也促使了急功近利的舉動。
一些動漫作品劇集動輒百集甚至千集,在求長求多的心理驅動下,忽視了市場的需求和反饋,缺乏對動漫形象的精心處理,造成動漫形象失去鮮明的性格特征。因而,其衍生品在市場上的表現平平。
這種急功近利不僅僅表現在對動漫形象的處理上,還表現在其他方面。
有動漫業內人士透露,某些動漫公司利用國家對動漫產業的政策扶持進行商業運作,拋出一些商業概念來吸引VC資本的進入。但是,VC投資到位后,并未真正用在動漫產業上,而是用于地產開發或者其他的商業用途。
在羅璇看來,中國的動漫產業在摸索的進程中,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則可能付出更多代價。
迪斯尼中國水土不服 三大力量交鋒動漫衍生品
更新時間: 2008-02-18 11:03:18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