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觀察報》報道聯想是好榜樣——在國務院國資委正在進行修訂的一份規范國有企業員工持股的新文件當中,明確推崇聯想集團的改制模式。11月8日,國資委在清華大學就這份名為《關于規范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職工投資持股意見》(下稱《意見》)征求了一些知名經濟學家的意見,對文件內容繼續進行修訂。
“其他中央部委的意見之前已經都征求過了,”了解這份文件的人士透露,“文件大約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臺,終以國務院辦公廳的名義下發。”
參照聯想模式
這是國資委成立以來就國有企業的員工持股操作做出專項、系統、明確的規范性文件。在國資委成立前的2002年,因為電力行業在員工持股上進行的大量不規范操作,財政部曾下發叫停員工持股的緊急通知。但至今為止,官方對于國企改制中員工持股再無明確說法。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份《意見》中相對國有控股企業、大中型企業輔業、中小型國企的改制操作而言,對科研設計院、高科技企業的政策為“優惠”,對其員工持股的操作放開了的尺度。據參加9月意見征求的人士透露,根據這份新文件的安排,除了知識產權折價入股、折價出售股權、獎勵股權等這些已有政策外,科研院所的“國有股東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分紅權讓渡給管理層,即按崗位設置股權,取得分紅權,這個分紅權職工和管理層可以以現金的方式拿走。”
“這其實就是聯想當年的做法。”據了解文件的人士解釋說,“當年聯想的這種做法是國務院特批的特例,其他企業無法照搬,但這次的《意見》明確可以這么做,這等于次把"聯想模式"寫入了政策,這是對科研院所改制的的支持。”
聯想集團當年經國務院特批,成立了員工持股會,將35%的分紅權分到每個員工身上,并在2000年將其轉化為股權,使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這被看做是聯想得以騰飛的體制動力。聯想集團已由當初的一間傳達室、11名技術人員,發展為現在擁有上萬名員工的電腦業龍頭企業。
民營化方向?
除了“第11條”中對科研院所改制的專門規定外,《意見》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其他中小型國有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大型國有企業輔業改制過程中,員工持股操作的限制和規定。
其中,據上述知情者透露,國資委“對國有獨立的中小企業改制中的員工持股是放開的,只是受讓產權的話必須掛牌。”
對大型國有企業中的輔業資產,也比照中小企業的政策來施行,“政策是放開的”,該人士解釋說,“這等于對大型企業輔業的改制政策也是十分優惠的,方向是民營化,可以民營,但不是一定是民營。”
但是,對于大型國企的改制,“管理層和職工存量受讓是靜止的。一股都拿不到。增資擴股是允許的,但是不允許有股權,也不允許相對控股。存量不允許,增量可以,但是不能控股”。
此外,《意見》中還明確規定國有企業的員工不得與其所在國企的關聯企業有任何股權關系。
據知情人士透露,雖然國有中小企業的改制已完成了許多,但科研院所類的改制任務仍然龐大,國資委這份新文件對科研院所類企業改制過程中員工持股的操作有巨大的利好政策,“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科研院所只有十幾家,但是以后所有的科研院所改制都必須遵循這份文件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