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評論文章發表后,或在瀏覽某個熱點新聞時,關注網友評論是我的一個習慣,一來感覺在互聯網時代,網友應是主要的讀者群,當然得關注他們的聲音;二來網絡表達相對自由,往往能迅速地看到一些原汁原味、無所禁忌的草根評論;三來受朋友影響,認為在網上“挨磚”能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因為網友“拍磚”很多時候“拍”的就是邏輯——然而近來卻發現,這些認知恐怕高估了某些網友的理性,毫無理性、只會罵街的網絡爛仔似乎越來越多。
經濟學界德高望重的茅于軾先生近日撰文說,近來他在發表《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一文后注意到網友跟帖,發現四分之一是些罵人的話,他挑了些相對“文明”的話:“你好去死了!”、“讓閻王老子折磨你!”、“你是你媽生的嗎?你他媽的是什么東西?”、“去吃大便!”、“一條老狗!”——茅老的經歷更堅定了我的看法,網絡民意是該與那些網絡爛仔劃清界限了。
對于網絡粗話,我一向是比較寬容的。去年3月,幾位經濟學家攻擊網絡,稱網絡是“公共廁所”,是情緒化的“搗糨糊”,是烏煙瘴氣時,我還曾從“吃肉的要寬容喝粥的”的角度力挺網絡。畢竟,一個底層老百姓利益受到損害時,他沒有渠道尋求到某種平衡,很多時候只能從情緒化的言語中(比如私下里低聲問候一下對方的母親)發泄一下不滿。從另一個角度看,網絡發言本就是非常隨意的表達,網言網語就是粗俗的,不可能指望他們像在日常面對面交往時那樣彬彬有禮,網絡這種陌生社區也沒必要過分講究“尊重人格”。
但這種寬容不是沒有底線的——話可以粗糙一點,可以情緒化一點,但不能不講理,不能什么道理都不講開口閉口就謾罵和攻擊。
首先反感的就是這種只會罵人的網絡爛仔。什么道理都不講,開口就是“你媽怎樣你姐怎樣”,閉口就是“怎么不去死”、“去吃大便”之類。不同意一種觀點可以,罵人也算一種表達方式,但你起碼得講點開罵的理由,即使是歪理、邪理也可以。但網絡爛仔根本沒有自己的觀點或價值判斷,甚至根本不看新聞、事實和作者的觀點,開口罵人、出口成臟完全是因長期浸淫于網絡中而養成的一種惡習,反正不用為臟話負責,不罵白不罵,罵已在無責任和道德約束的情況下發展成一種本能。
然后反感的是那種唯恐天下不亂、瞎起哄的網絡爛仔,也叫網絡哄客。可以感覺到,那些情緒化的網絡跟帖中,不少跟帖純粹是在惡意起哄:他的生活可能很好、很富足,根本不是什么弱者或受害者,甚至根本不看觀點和事實,不知道自己罵的是誰。跟帖罵人只是覺得好玩,大家一起起哄感覺很有意思,既過了嘴癮也放松了精神。
不必再為了呵護網絡民意的道義感而投鼠忌器了,應該到了旗幟鮮明地鄙視那些只會罵人的網絡爛仔的時候了。只有旗幟鮮明地與這些人劃清界限,網絡才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網絡民主才會成為一個理直氣壯的名詞。而不是一提起網絡民意和網絡民主,就會因這些網絡爛仔而有心理障礙。
與網絡爛仔劃清界限
更新時間: 2007-08-28 09:47:39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