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專利代理人不懂如何撰寫申請專利時的“權利要求書”,結果導致權利人遭遇糾紛時無法“正當防衛”;某企業為了聘用一位有工科背景的知識產權專業碩士畢業生,竟然“苦苦尋覓”了好幾年……在昨天由市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與自主創新”專題座談會上,知識產權人才的缺乏,引起政府、企業和學界有關人士熱議。
“量”和“質”皆不足
知識產權人才,通常包括科技型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者,以及從事中介服務的代理人、律師等。數據顯示,上?,F有50余家專利代理公司、400多名代理人、90余名知識產權專業律師。雖然和幾年前相比有了較快發展,但與本市專利申請量和有關訴訟案件的增長相比,人才數量的缺口顯而易見。
科技型企業同樣缺乏專業管理人才。上海杰事杰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劉云非舉例,他們今年終于結束多年“苦尋”,找到一名有工科背景、有技術工作經驗的知識產權專業研究生。盡管現在有上海大學等高校正在培養具有理工、法學雙重專業背景的研究生,但和“求賢若渴”的企業相比,仍是杯水車薪。
“物競天擇”培養人才
滬上某科研院所負責人建議,是否可吸引海外專利律師事務所和代理機構進入國內,通過透明公開的競爭,提高中介人才的整體水平。
專家舉例,目前外資機構的服務水平總體上較高,但由于種種限制,國外機構尚無法直接進入中國。其實外資入駐是把“雙刃劍”。上大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認為,外資機構如可進入,勢必會吸引大量年輕人才,這并非壞事。外資機構就如同“博士后”工作站,能給予國內人才的鍛煉機會。但四五年之后,一定要讓他們“回來”,為本國的知識產權工作服務。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如何用好外資機構的“溢出效應”,值得研究。
“伯樂精神”用好人才
在科技型企業中,相對于技術、產品、市場等部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恐怕是“非主流”的,它并非直接和產品、銷售掛鉤。如何讓這個崗位上的“非主流”人才發揮主動性?
杰事杰公司將知識產權人才歸為公司“稀缺人才”,并在戶口、福利等各方面給予一定傾斜,營造全公司重視知識產權管理的良好氛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近推出的一項舉措規定,發明專利成果一旦實施或轉讓成功,從事中介服務工作的有關人員可得到10%的收益,大大激發了其積極性。
知識產權管理面臨人才缺口
更新時間: 2007-06-11 14:34:05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