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的“供不應求”
近年來,光纖光纜市場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供大于求,與此相伴的是光纖光纜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迅速下降,生產企業利潤微薄,大量企業面臨生存考驗。在市場的嚴冬里,一些企業陸續停產、轉產或者賤賣,而更多的企業在低迷的市場中堅持,等待冰雪融化之后春天的到來。
久違的春天似乎真的來了。從去年年底開始,國內光纖光纜市場需求增長,一些光纜企業開始陸續拿到訂單,而目前光纖光纜市場已經表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
目前除了武漢長飛、中天科技等一些能夠生產光纖產品的企業明顯覺得“供不應求”,生產壓力增大之外,一些主要的光纜生產企業也感到壓力很大,一方面是按時向運營商交貨的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光纖供應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據了解,并不只是國內光纖光纜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目前供不應求的市場特點也同樣出現在日本和歐美等國際市場,日本的藤倉、住友以及美國的康寧等全球規模較大的光纖制造企業都面臨著供貨的壓力。
賤賣的“粉絲”為何成緊俏貨?
由于競爭異常激烈,光纖成交的價格極低,因此業內人士慨嘆光纖不如粉絲,然而時過境遷,曾經被賤賣的“粉絲”為何突然變成了緊俏貨?
有關專家認為,在全球光纖需求增加的大環境下,作為關聯市場的中國也必然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在中國市場,康寧光纖產量減少,另外日本光纖大量供應歐美市場,也大量減少了對中國市場的供應,中國市場光纖供應總量的急劇減少是中國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
國內需求量的增長也是本次市場局面得以扭轉的一大力量。首先是3G啟動前夕,運營商暗自布局,為即將到來的3G運營做準備。從近期運營商采購的光纜產品分析,多數為光纖芯數較少的光纜產品,主要用于3G基站的建設。其次,村通工程的全面鋪開也需要大量的光纖光纜產品。其三,銅價的迅速飆升進一步加速了“光進銅退”的步伐,FTTx接入的浪潮洶涌。
原本國內生產光纖的企業有10多家,產能超過市場需求總量,但是因近年來市場不緊氣,光纖利潤極低,很多企業基本沒有生產,即使現在這些企業重新投入光纖生產,1年內也很難達到有效的產能,另外還可能面臨重蹈覆轍的危險。
有專家認為,造成光纖市場供不應求的原因還可能與原材料——預制棒的供應不足有關。盡管現在暫時還沒有出現光棒短缺的現象,但是長期以來國內拉纖所需的預制棒大量依靠進口,一旦供應不暢必定受到影響。
由于光纖開始緊俏,不能排除一些光纜企業因擔心買不到光纖而囤積光纖。
國內企業冰火兩重天
雖然目前國內光纖光纜產業整體上出現升溫的跡象,但是從生產企業本身來看卻呈現不同的狀態。一些大中型光纜制造企業生產繁忙,一派火熱的氣象,而那些規模較小的光纜企業卻依然還是過著冰雪覆蓋的嚴冬。
由于企業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較低,運營商在集體采購時一般都不會考慮。即使這些小型企業能夠僥幸從市場上拿到一些數額較小的訂單,在目前光纖短缺的關頭,也很難從光纖企業買到光纖,而且光纖企業通常都是優先滿足大的光纜企業的需求。小型光纜企業的生死面臨嚴峻考驗。
在供不應求的環境下,大中型光纖光纜企業的日子則是喜慶有余。尤其是像武漢長飛、中天科技這些光纖產品供應企業,幾乎每天都會有光纜企業打來電話或者派專人上門“求救”,希望盡快拿到光纖產品以解燃眉之急。
那些規模較大的光纜企業,由于多年積累,已經在業內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在運營商的招標采購中占據優勢,一般都會在每一次招標中獲得數額不等的市場份額,它們不擔心拿不到訂單。此外,由于采購光纖的數量相對較大,它們也是光纖企業的大客戶,光纖企業都會優先滿足大企業的供應。這些市場優勢讓大的光纜企業競爭優勢日趨明顯,未來也必定是這些企業唱主角。
整合與合作乃大勢所趨
國內光纖光纜企業冰火兩重天,不僅小型光纜企業已經被邊緣化,而且它們的生存現狀也令人堪憂,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主動尋求兼并或合作的道路,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小。實際上,中天科技與武漢長飛的產業合作已經給中小型企業指明了方向。
中天與長飛于2004年12月31日簽定戰略合作協議,中天將使用長飛提供的預制棒及涂料生產符合長飛品牌要求的光纖。中天科技光纖有限公司總經理沈一春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在長飛的技術支持之下,與長飛的合作大大提升了中天光纖品牌的影響力,加之與長飛的合作使中天光纖有了更為靈活的品牌策略,中天光纖既可以使用長飛的品牌,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品牌。中天借助與長飛在光纖制造方面的合作,品牌價值得到了迅速提升。2005年中天光纖的銷售量躍至行業前列。另外,在長飛的技術支持下,中天光纖通過消除生產瓶勁,挖掘設備潛在產能,生產能力2005年比2004年提高了36%。中天光纖的產能之所以能夠獲得大幅度的提升,是基于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和革新,預制棒連拉的數量從原來的幾根連拉逐漸升級到幾十根連拉。中天光纖通過設備改造和優化設備配置,分步驟完成了拉絲速度比原來提高了32%,設備利用率提高約計15個百分點。
中天科技光纖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兆章認為,的贏家將是能適應市場變化,響應及時的企業。未來出現“多龍頭”、區域化、互補型產業結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中國光纖產業的關鍵是控制住全行業的成本水平,減輕成本壓力,建立供求之間的彈性平衡。長飛與中天結合,正是實踐了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