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IT企業只有在產品出口額超過銷售總額的50%時,才能享受出口退稅政策,因此,大部分企業為了拿到退稅,便不遺余力擴大自己的產品出口。結果,大多數IT產品是“出口轉內銷”,在國外繞了一個大圈子,再貼上一個新的標簽,又被進口到國內,回來它的起點進入市場。
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通知,從4月1日起,停止執行集成電路產品增值稅退稅政策。
中國政府取消芯片退稅優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美國方面不斷施加壓力。近兩年,美國官方一直對中國芯片產業政策發難,并以“違反WTO原則”為由多次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更有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搖旗吶喊,指控中國芯片廠商獲得稅收優惠,產品價格可降低10%左右,對海外供應商構成歧視。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扶持芯片產業,給出了高達17%的退稅優惠,可謂用心良苦。主要目的是鼓勵芯片產業,吸引全球的芯片投資,發展中國芯片產業。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統計,自2000年至今,國內芯片產業投入資金已突破100億美元,超過過去50年投資總和的3倍,而國內集成電路市場平均年增長率為46%,居世界位,2005年中國IC市場規模將達到343億美元。
可以肯定,沒有稅收優惠,就吸引不了那么多外來的芯片投資,就不可能達到世界的增長速度。
其實,以稅收優惠政策扶持芯片產業,也符合一般國際慣例。比如,新加坡芯片所得稅免稅長達10年,韓國7年免稅、3年減半,中國臺灣5年免稅,而中國大陸僅僅是2年免稅、3年減半。
所謂“對海外供應商構成歧視”一說,不過是美國政府對中國芯片產業別有用心的“算計”而已。事實上,美國在華設立的芯片企業,產品定位高端,利潤率高,實際稅負高,一直享受著政策優惠,并且獲得很大便宜。
據信產部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享受國家退稅優惠的國內芯片企業僅有20家,全年退稅總金額為1.38億美元,大部讓來自美國的英特爾、摩托羅拉、德州儀器、AMD等外資企業所瓜分。而國內芯片企業大都處于購置設備或研發等投入階段,并且尚未贏利,真正享受退稅優惠政策的企業微乎其微。
弄清楚國家退稅的終流向,就可以想象,來華投資的美國芯片企業正在沒事偷樂呢!美國芯片企業在中國大陸榨取廉價智力和勞力的剩余價值,從這兒出口芯片還能享受國家的退稅優惠,何來“岐視”之有?
更可惡的是,美國芯片供應商得了便宜還賣乖。德州儀器半導體上海分公司一位人士指出,“與其他國家芯片優惠政策相比,我們的芯片退稅優惠政策并不突出。”也許,他是想幫中國政府說話,但同時也在埋怨退稅政策的優惠還不夠。
眾所周知,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中國芯片的重要進口來源。美國政府得寸進尺,希望向中國出口芯片也能享受如此優惠稅收政策,那么,稚嫩的國產芯片產業很有可能被其扼殺在搖籃之中。
近幾年來,中國政府的芯片退稅政策,真正鼓勵的是美國在華芯片企業。
在我國IT業,享受退稅優惠的不僅僅是芯片產業,軟件產業同樣如此幸運。遺憾的是,中國軟件產業優而不“惠”,扶而不“持”。從三大民族軟件企業的收入構成看,實在令人失望。2004年,用友軟件的補貼收入5694萬元,占凈利潤的比例達到82%;浪潮軟件的補貼收入2416萬元,占凈利潤的比例達到49%。金蝶實現凈利潤5496萬元人民幣,比上一年下跌7%,其中來自政府優惠退稅競爭竟然高達4704.8萬元,另外獲得當地政府下撥的支持研發補貼172.2萬元,再投資退稅511萬元。
綜合考察民族軟件企業的營收狀況,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沒有國家退稅,軟件企業盈利將會大幅減少,甚至根本沒有利潤。也就是說,等于是國家拿錢在養活這些軟件企業,由于國內軟件企業對退稅和補貼依賴很大,退稅甚至已成為國內軟件企業的生存支柱。
如此鼓勵,中國軟件企業何時才能長大?而且,據東軟總裁劉積仁從政府稅務官員那里了解的信息,國家終將取消軟件退稅,雖然不會在近期之內,但也不會在很遠的未來。屆時,中國軟件企業何以生存?
離開了政府的優惠政策,無論是芯片企業,還是軟件企業,國內企業都將失去價格優勢,還有什么力量與外國對手競爭?
在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下,民族IT產業沒能強大起來,無論怎么說,都不好交代。更有甚者,有些企業竟然利用國家退稅的優惠,大興假出口之風,內外勾結公然走私水貨產品。
為鼓勵通信產業的發展,手機整機出口可以享受國家17%的退稅。近,水貨手機出現了新動向,不少小型手機企業假用出口之名,將手機通過深圳運至香港,再通過各種手段將貨物“走私”回內地市場銷售。通過假出口,一些手機廠商不僅躲避了牌照的限制壁壘,而且名正言順地攫取了17%的手機出口退稅。水貨走私,既騙取了國家稅收,又坑害了消費者。終將沉重打擊制造商及其產品的聲譽,以致損害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稅收優惠絕不能鼓勵走私,取消退稅,IT將面對災難性打擊。目前,我國顯示器出口的平均利潤為3~5%;電腦為3~4%;彩電為3%左右;手機3~5%。如果國家取消退稅,IT產品出口成本增加,企業幾乎無利可圖,如果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則直接影響其國際競爭力。
因此,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縮小與國外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已是中國IT企業的必由之路。
不管以何種緣由和形式達成,中美芯片糾紛的和解之勢已成必然。
暫且放下是非的糾纏,在出口退稅政策呵護之外,我國的芯片產業究竟該依靠什么來向上生長?
當然,首先還是不能拋棄政策。
2002年,美國審計總局發表了“對中國進行芯片技術出口管制”的報告。該報告指出,美國對華芯片產業的管制策略是,通過芯片制造設備、材料和技術出口方面的嚴格管制,讓中國芯片產業水平與美國代表的全球先進水平相比,始終落后兩代。
在這種產業環境下,作為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芯片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點護佑對象。
2000年代初,我國出現芯片業投資熱潮就歸因于此。2000年和2001年,國務院分別頒布鼓勵和促進芯片產業發展的“18號文”和“51號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也先后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
以“18號文件”為例,除了激起此次中美糾紛的出口退稅政策外,在投資融資、人才吸引、稅收繳納、技術開發等其他方面,國家都對芯片企業給予了相當的關照。
而正是在這些政策的扶持下,2000年至今,國內芯片產業投入資金已經突破100億美元,超過了過去50年投資總和的3倍;并且陸續形成了上海、北京、深圳三個大規模的芯片制造基地;華虹NEC、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上海先進等“國姓”芯片企業也在此間相繼成形。
正如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某人士所言,國家不可能放下對該產業的扶持政策——無論“十五”計劃、“863”計劃,還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中,芯片產業都被投注了相當的注意力;而芯片產業的發展也不可能離開國家政策的扶持——在技術研發、生產投入上的集中人力和巨額資金要求,皆非單純企業行為可以一蹴而就。
更加顯然的事實是,政府不可能包辦一切;或者說,政策對產業的扶持僅僅為后者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環境,在前臺舞蹈的畢竟還是作為盈利組織的企業。他們才在更大程度上維系了產業的成長狀況。
那么,這些企業又在多大程度上支撐了產業的發展呢?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該人士介紹,產能不足、技術水平低是中國芯片業面臨的兩大突出問題。2002年,我國芯片產能僅占世界集成電路產能的2.5%,銷售額相當于市場需求額的15.7%,大量市場仍舊需要進口來喂養。同時,與美日韓和臺灣地區的芯片巨頭相比,中國大陸企業無論在資金上還是在技術上仍處于劣勢。
以研發狀況為例。在國家政策的主導下,相關高校和研究院承擔了目前我國芯片研發的主要任務,而企業研發投入和能力卻都極為有限,“研發根本就跟不上產業發展”。
“不可否認科研院所成果產業化轉換率低,但很多芯片企業往往會以短期盈利為目標,(因畏懼于大額投入)而在研發方面投注的精力和資金并不多。”該人士如是感慨。
在國內供不應求的市場缺口下,這些企業只要通過進口芯片制造設備、材料等加工成品就可以旱澇保收,資本對高額技術研發投入的渴求并不熱切。
事實也是,目前國內芯片生產線大部分都是8英寸和6英寸生產線,屬于國外已經開始淘汰的技術,生產的芯片絕大部分也屬于中低端產品(多用于玩具、遙控器等簡單消費品);而應用于電腦中央處理器、手機等產品的高端芯片卻幾乎沒有。除此之外,我國芯片設計企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則更大,“大量設計都是低水平重復”。
還有鉆政策空子的投機情況。比如說,某些芯片企業會將產品出口到香港,第二天再回頭進口,甚至走私到大陸,以賺取國家政策規定的出口退稅額,即所謂的“香港一日游”現象。如此云云。
如果可以暫時拋開珍貴的民族情緒,去思考芯片產業的現狀與未來,或許比英雄式的討論更加重要。至少,當下如此。
芯片退稅鼓勵了誰
更新時間: 2005-10-21 00:00:00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