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廣東等地的移動運營商們小心翼翼的部分實現了所謂手機單向收費以后,日前的北京移動也宣布入局單向收費領域,而隨著北京移動的入局,從一個側面也證明了原本雷打不動的手機雙向收費堅冰被徹底打破,特別是近日發改委和信產部對推行手機單向收費提出的相應要求,更從政策層面為手機資費的“雙改單”徹底的掃清了障礙。
根據發改委和信產部的表態:首先是督促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全國各地都推出單向收費方案,于此甚至提出了時限要求,比如在北京,就提出了在春節以前要推出單向收費方案的要求;其次是發改委和信息產業部對外明示,移動運營商如果再提出資費方案,若不是單向收費的將不予批準。不管是從時間上還是從“雙改單”的可能性與范圍上來看,兩大部門都已經說得很明白,如此,2007年也注定了是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的一個里程碑式的年份,因為實行了幾十年的手機雙向收費制度終于在今年大步的邁入了歷史。
不過,在為這種手機資費“雙改單”叫一聲好之后,才發現掌聲稀落,因為不管是業內人士還是消費者,似乎對這種遲來的改變沒有了興趣,甚至有專家和消費者公開表示說現在實行“雙改單”已經是食之無味、棄之未必可惜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久盼而來的“雙改單”成為了尷尬無處不在的雞肋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價格!
人們盼望手機實行單向收費是因為價格,消費者對已經開始鋪開的手機單向收費不感冒甚至反感同樣是因為價格,因為在一個更大的前提之下,目前已經施行出的各種手機單向收費方案并不便宜、資費價格并不透明以及并不適合更廣范圍的大眾消費者,尤其值得警惕的就是有些地區的有些移動運營商借助“雙改單”的幌子已經在玩兒“明升明漲”或者“明降暗升”的把戲,如此,想讓消費者喝彩,難!
很現實的,消費者們期盼的手機單向收費的核心只有一個字——降!如果脫離這個前提,那么即便馬上全部實行手機單向收費,也是空頭支票,然而事實上正在朝著消費者們不愿意看到的那個方面演進,那就是已經實行的各種單向收費方案并不親民,例如有的資費方案不是把接電話的費用均攤到打電話的費用內,就是把已經實行的接電話的套餐轉移到新的單向套餐之內,總之真正且直接降價的單向方案幾乎沒有,更為令人擔憂的就是隨著相關部門只批準單向收費方案的新規的出臺,實際上已經變相的認可了電信資費“套餐制”的“合法性”和“性”,從而也默許了各家運營商在電信資費上繼續推行“套餐制”的可能,不管資費套餐的單還是雙。
不管是電信資費只管上限,還是非單向資費方案不批,有一點是需要消費者們繼續去期待的,那就是手機資費價格直降仍然遙遙無期,而在當前的資費環境之下,各種套餐方案不但不會被精簡,反而會衍生出更多更加復雜的套餐方案,如此,對消費者來說是福是惑并不難知。
來源:eNet硅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