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市場采用Vista的高峰,將發生在36 個月之后
翻閱報紙與雜志,打開電視收看股市評論,似乎每位財經、科技專家學者的工作,就是為臺灣企業經營者與投資大眾,尋找下一個創造奇跡的規格英雄。Wii、Vista、iPhone、WiMAX(坊間稱之為4i概念股),于焉成為眾人之引頸企盼。投資者在茫茫大海中,取木成舟,擴大解釋了單一產品所能帶來的時代意義。
制定一項新的技術規格、將產品價格降到一個水準,真的就可以改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進而改變世界嗎?晚近發展的“創新傳播理論”告訴我們:創新技術與服務的普及,除了需要具備充分的知識擴散時間外,克服使用者惰性與既有平臺連結的束縛,往往才是成敗關鍵。通常一項創新產品普及的速度,常是技術專家預測時間的倍數,換句話說,如果專家判斷三年普及,你將市場開發腳步調整成六年,大致不會離譜。
以微軟即將推出的Vista作業系統為例,雖然新的規格需求中,對于記憶容量、小尺寸次螢幕、高規格顯卡、耳機、麥克風、控制晶片、防毒軟體、協同作業應用、多媒體周邊產品,帶來發展之商機。但此類功能設計,仍不免落入供應端思維窠臼。雖號稱使用者介面大幅改善為更易用直覺,但多數使用者對于應用工具的轉換,似仍將循自然汰換模式購置,也就是:時間到了才換機。
評論Vista效應的同時,我們似乎應該想到的是:消費者真的還需要不斷追逐“偉大”的產品規格嗎?三年前你不也曾在Windows XP、Office 2003、更炫麗功能手機之前,遲疑不決?換與不換的雞肋為難情境,是不是只是再次重演而已?
有人認為:Vista上市對于DRAM產業是利多。可是從歷史數字顯示,DRAM模組占PC的總成本,均被PC系統大廠控制在10%以下,但采用1-2GB的記憶模組所占PC總成本勢將超過10% 。因此Vista 效應對DRAM需求量的影響,必須密切觀察記憶晶片和模組價格的走勢,若DRAM價格仍處,則2007年Vista上市對DRAM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將受到限制。
長期而言,DRAM價格若趨于合理,市場接受度方能大幅提升。更重要的,DRAM需求中的六成系應用于PC ,其中企業用PC又占整體PC的七成,但通常企業更換新作業系統的評估至少需要18個月。簡言之,初期Vista只有玩家級的消費者會先行嘗試,企業電腦市場所能帶動的大量記憶晶片需求,應不會于短期之內出現。
也有人說,依照過去經驗,微軟推出新的作業系統,全球個人電腦需求就會上升,不錯,1995年微軟推出Win95,當年的PC成長達27%,次年達21%,微軟1998年推出Win98,1999 年的PC成長了24%。
但是2001年,微軟推出Windows XP,并沒有看見PC的立即成長,因為XP針對的是企業用戶,而企業用戶一般會在新的作業系統推出12個月后,等待Bug除完才會陸續進行新的系統采用。2003~2005年PC的需求漸漸提升,其間大約相差了三~五年,可為明證。
因此,即便是國外樂觀的估計,也認為企業市場采用Vista的高峰,將發生在36 個月之后。
在近評論Vista產業效益的文章中,國內專家對于軟體應用環境的陌生,令人驚訝。企業使用的應用軟體,不是只有Of-fice、Mail Server,或是多媒體播放,其中ERP、CRM、SCM等才是企業應用軟體的核心。
基本上,沒有一個企業,膽敢在業務流程處理軟體還需要改寫,或是需要冒不相容風險的情況下,換掉作業系統。流程作業軟體的修改需要多大的投資。還記得Y2K嗎 當初只因為需要改掉日期計數程式,全球花費近兆美元!如果說根據XP世代的經驗,至少5年時間,企業才逐漸完成核心應用程式的轉換,那轉換成雙核心加上復雜的作業系統,恐怕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這其中還不包括微軟一向聲名狼藉的品質紀錄所可能帶來之企業風險。
Vista看起來是一個朝向“近端”邁進的產物,也就是努力使面前這部電腦無所不能。
表面上來看,Vista跟過去Wintel建構的發展邏輯并無二致:軟體升級、功能增加,所以使用者必須升級既有電腦設備,進而帶動相關硬體零組件需求。簡單來講,他們預設了軟硬體升級便能達到“使用與滿足”。
但,問題是,這類邏輯面臨到Google、Yahoo、或其他以網路做為服務平臺的web 2.0概念產品,以“遠端”應用為思考的挑戰時,微軟還能肯定使用者一定會買單嗎?事實上,我們已經從許多網路上隨處可得的免費軟體或應用,獲得Vista看似令人迷炫的功能。那么,還需要花費昂貴的軟硬體升級費用,來取得類似的滿足嗎?當然,這并不是說,Vista 不會帶動任何相關軟硬體的升級需求。只是,現在已經不是微軟熟悉的那個“近端為王”的世界了。
,我對臺灣科技產業的誠心建議是:與其等待“規格英雄”出現所創造的市場奇跡,不如以全球化思維,積極調整資源要素的組合,改善企業經營之競爭力。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才是企業永續經營之道。
來源:中國IC交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