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觀國際日前發布的《2006年季度手機市場的整體規模》顯示,今年一季度國產手機市場銷量為2238萬臺,占市場份額的36.9%,是3年來的點。以GSM手機市場為例,梯隊廠商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進一步拉大與其他廠商的距離,而國內GSM手機廠商的整體市場表現并未出現明顯好轉。
在剛剛結束的2006中國手機產業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上,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分析了當前國產手機的優劣勢,認為當前國產手機規模減弱、市場份額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掌握核心元器件。?
信息產業部規劃司司長王建章表示,隨著國內移動通訊市場增長日趨放緩和外資企業加大對中低端市場的開拓,國產手機品牌在渠道、價格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日漸弱化,技術積累不足等問題凸顯,使得行業利潤率下滑,虧損企業增多,虧損額加大;核心技術匱乏,新產品開發不足,整體競爭力不強。
與國內廠商陷入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資企業在國內手機市場一路高歌猛進,2005年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達59.4%,且增長勢頭還在繼續。占據中國手機市場1/3的諾基亞,除繼續在高端市場憑借技術優勢處于有利位置外,對一些邊遠地區的新興市場也開始布下“重兵”。
“循序漸進之夢”煙消云散
針對國產手機市場份額短短3年下滑近20%的現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陸刃波表示:“國內手機產業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并沒有解決在基礎元器件、外觀工業設計等方面落后的狀況,同時,國外廠商不斷加緊渠道和價格方面的本地攻勢。總的來說,國內廠商的劣勢沒有改變,而原有的優勢又受到沖擊,這就決定了2006年國內廠商繼續下滑的趨勢。短時間國內廠商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一些處境不好的企業甚至會被擠出市場。”
國產手機為什么不行?業界專家分析其原因:手機的芯片在美國,協議軟件和電路設計在歐洲,整機設計在韓國,生產在中國。作為產業鏈的低端,中國手機迫切想在高端市場有所作為,但是核心技術的制約使得他們施展抱負的空間非常狹小。
為了追求市場占有率,國產手機一開始采取的方法是放棄科技含量,主打低端市場。但是不久國外品牌開始生產千元以下的廉價手機、進攻低端市場,憑借著規模化生產、強大的品牌優勢以及質量保證,輕而易舉地就讓國內廠商的“循序漸進之夢”煙消云散。
與國外品牌相比,國產手機企業不但規模偏小,而且尚未完全掌握制造移動電話的芯片、底層軟件等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基本由國外公司生產供應。
業內人士表示,國產手機一直給外國芯片企業“打工”,比如GSM手機的芯片來源多數依附于韓日企業,CDMA手機成本的1/3則付給技術寡頭高通。如果不在核心技術上形成突破,國產手機難以在市場上有大的作為,更不要說下一步進入國際市場。
復興芯片業首當其沖
陸刃波表示,“手機主要的四大類元器件(有源器件、功能器件、無源元件和結構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基本上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國內廠商大多靠貼牌生產。雖然我國已經研制出一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核心芯片,突破了中國手機行業‘有機無芯’的局面,但這些核心芯片還未實行大規模量產,絕大多數廠商仍依賴于產業鏈上游的國外廠商。”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芯片企業的發展和成熟成為國產手機走出困境必須邁過的門檻。對此,中國移動多媒體聯盟秘書長、中星微電子副總裁張輝認為,“中國龐大的手機市場應該可以誕生出德州儀器、高通這樣的企業,那時國產手機才能實現真正的繁榮。”
張輝表示,中星微電子在手機核心芯片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短短6年間,中星微在其所專注的多媒體芯片領域已經申請了超過600項國內外專利,且國際市場營收占其總收入的大半。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可大大降低手機廠商的成本,使彩屏手機的價格降到千元左右。
“芯”“機”合作走出困境
信息產業部電子產品管理司副司長趙波認為,國內相關廠商應該加大投資,開展手機芯片的研制開發工作。“希望能在多媒體芯片方面率先突破,從核心的芯片入手,提高核心競爭力及多媒體數據庫的應用”。
政府的支持無疑將使這一產業市場前景更加廣闊,而更重要的還是企業的積極參與。
“只有芯片廠商、運營商、系統廠商、終端廠商、渠道商,甚至CP和SP的能力全面提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產手機的困境。”張輝表示,目前,國產手機采用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國芯”,不僅成本大大降低,與“洋手機”較量起來也有了“底氣”。
據悉,2006年4月,中星微電子自主研發、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星光移動三號”已推向市場,并被中興通訊在其型號的多媒體手機中大批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