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CNETNews.com.cn王丹記者發表的《產業不成鏈 中國軟件外包遭遇人才危機》一文頗有感觸。希望借助本文能將我對中國軟件外包事業的所聞、所想進行一下表達。
軟件外包企業小是一個事實。這個小從兩方面來反映:一方面當然是規模小,人數少;另一方面是營業額小,單子少。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但與軟件外包企業自身的管理不無關系。
發包方總是希望接包方有相關的行業背景、知識和經驗,以便接包方理解項目、降低溝通成本以及對發包方的溝通要求;同時發包方也希望接包方有豐富的項目管理實踐經驗,在質量管理方面有相當深厚的積累和體系保障,以便保證交付進度和質量、降低項目風險、提高對發包方的應變能力;當然發包方對接包方的期望還有很多,比如溝通能力、法律意識等等。對此,接包方一方面要應對發包方復雜、甚至“矛盾”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處理項目資源和人員配置的問題,在“專業性與通用性”之間尋求平衡和理解。
為了應對這種兩方面的挑戰,接包方往往優先選擇那些“既能做設計,又能做開發,還能做項目管理,更要能做測試”的“復合型”人才。但是這樣的人才實在是難得,這也直接導致了一般軟件外包企業人數少;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人才很暢銷,流動性也很大,這也直接導致了一般軟件外包企業盡管經過幾年的發展,但也難以上規模。當然,這樣的人才也是很昂貴的(不管是培養成本還是使用成本),再加上專業的分化,使得一般軟件外包企業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另外,由于人才對自身的評價和期望以及新機會的出現,使得整個接包方群體處于一種不健康的狀態之中。直接的后果就是針對每一個軟件外包企業由于同質競爭者多而單子少,惡性競爭導致營業額小。從其他方面來說,大單子往往需要接包方有很強的外包業務運營管理能力;在這方面的能力沒有得到顯著提高之前,一般軟件外包企業也只能接受小單子以維持生計。更主要的是面對國際競爭,印度等國的軟件外包企業由于其聲譽等方面的因素對發包方有著很強的吸引;這在源頭上就把一些大單、肥單給通吃了,在市場份額上也并沒有給國內軟件外包企業留有多大空間。
為了謀取生存,競爭讓位于斗爭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進一步惡化了市場環境。同時,這也使得發包方在做評估的時候失去了信心和信任。另外,軟件外包企業一直進行重復勞動,幾乎沒有什么提升,這也進一步削弱了軟件外包企業改善自身的能力。
因此,如果軟件外包企業不改善自身管理的話,其前景是不樂觀的。事實上,隨著軟件外包業務的發展,新的競爭形勢更把自身管理和業務運營提到了一個更重要的位置。
如果說較早的軟件外包和服務企業是隨著自身客戶跨國到中國經營而帶進來的話,那么印度等自身發展軟件外包和離岸業務的企業進駐中國就預示著:國內市場已經國際化了;甚至根本就是一個本地化的國際市場。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印度等國的企業進駐中國與其說是看中了中國的人力資源,不如說更是看上了中國巨大的市場。Infosys全球CEO林德茂在去年三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就曾直言不諱地說:就Infosys的話,個看中的是中國和東南亞市場,市場是賺錢的前提;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的人才。
當然,用本土化的資源占領本土化的市場,這個策略運作完全要靠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業務實力。一些在中國市場幾進幾出的企業,其成長軌跡正說明了這種自身能力和實力的關鍵作用。
國內軟件外包企業雖然用本土的資源在“國內市場”開展業務已經多年,但目前的自身管理能力和業務實力還是比較薄弱。再加上由于政策的引導,國內軟件外包企業還是以服務于“國際市場”為主,相關的國際化經驗和積累也是相當薄弱。而競爭對手卻以自身的國際化經驗和積累以及自身的規模經濟效應,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實力,在同一市場上開展業務。這種壓力和挑戰是空前的。再加上,服務市場將越來越開放,商業行為也將得到適當規范,對于商業合作(比如戰略合作、兼并、收購)還不嫻熟的國內軟件外包企業來說緊迫感就更強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內軟件外包企業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其前途是比較悲觀的。盡管我們也提到了產業鏈的概念;但如果我們連產業鏈上各個實體都沒有得到相應完善的話,怎么能夠指望相關實體形成的產業鏈就是有競爭力的呢?更不用說在形成產業鏈的時候還需要做很多事情,市場撮合的作用還非常小:畢竟我們發展了那么多年,形成了太多同質性的實體,互補性實體往往由于前期的不規范運營得到了極大削弱;而且對于創新型的小型實體正當權益的保護也是一個薄弱環節。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形成產業鏈的時候都突顯出來了;使得本來可以按照預想運作起來的產業鏈多只能停留在“戰略合作”協議階段。
在我們內部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軟件外包企業要求生存、謀發展,只能通過“應變求新務實”。以我們之見,雖然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在中國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這些進步相對于競爭者和客戶來說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客戶服務意識和技術研究及積累上。
當前的市場環境已經是如此,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而且政策的庇護作用也沒有預期的那么強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存在一個普遍的共識:只能“理解變化、適應變化、應對變化”。目前很多的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已經有了一種明顯的緊迫感,并著力于了解市場、理解客戶。應該說這是“理解變化”的先決條件,也為“適應變化”提供了基礎。但這還無法實現企業價值,所以也有一些企業在內部動了一些“手術”,比如管理體系建立、人才培養等,以便在“適應變化”中求得生存,并為“應對變化”提供基礎。
對于“求新”,一般就認為是“創新”。但由于我們的“創新管理能力”薄弱,對于“如何創新”等一系列問題都還存在很多未知領域。就當前來說,我們還是停留在“口號宣傳、口號對口號”等尷尬境地。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創新只能增加創新的投資風險。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真有所創新的,又由于體制和機制的原因,并沒有能把相關的成果產業化。目前還有很多研究機構都是以一些所謂的“硬指標”在做一相情愿的考核。另外,存在于各處的政策壁壘也人為地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實際上,技術永遠是中性的;只有技術應用才體現了不同的價值理念以及商業價值。因此,“求新”不是一個特定性的命題;對于每個層面上的實體都有相應的要求——政府可以提“改革開放”,企業也可以做“技術研究”,而且只有把這些層面上的各個實體的努力結合在一起才能順利實現創新價值——在這個層面上,產業鏈的概念才找到了其合適的生存土壤。
“務實”也許不用再提了:經過這么多年的經濟發展,企業的經濟主體地位得到了明確。但我們的軟件外包企業還是有一些不“務實”的地方。當然,這里也有很多原因,比如為了運作的需要,甚至企業長期存在的必要等等。但就一項業務而言,其商業規則是非常明確而簡單的:雙方互利互惠。這種互利互惠是建立在“給客戶帶來價值,給自身進行積累”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這種互利互惠關系才可以得到長期發展。隨著市場以及客戶價值的變化,企業以及自身積累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理性轉變,邁上企業發展的下一步臺階。
對于我們自身來說,由于當前的特殊情況,我提一個觀點是:通過“深入技術,服務客戶”來實現自身的“應變求新務實”。簡單來說:通過“深入技術”,可以了解技術現狀及其發展,并根據自身的需要形成特定的積累——這是應變的前提,求新的基礎;通過“服務客戶”,可以了解客戶及其特殊需求,并根據自身的能力形成特殊的優勢——這樣既求了新,又務了實。當然這需要對內、對外兩手聯動。這也是發展我們相關業務和事業的前提,以便為發展壯大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鏈及相關事業貢獻綿薄之力。
應變求新務實中的中國軟件外包
更新時間: 2006-05-06 11:12:10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