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2005年中國軟件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和人物?
倪光南: 十五計劃很重要的就是中國基礎軟件這一塊,因為中國以往做的很多都是應用軟件,但是應用軟件是上層軟件,是建筑在基礎軟件之上。我們說的基礎軟件主要指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中間件包括共性的重大應用軟件。比如說Oficce這類的軟件,這類軟件我們稱為平臺性軟件,基礎性軟件。這個提法目前大家還是認可的,教科書上有系統軟件、應用軟件、中間件之類的提法。基礎軟件目前的提法國內還是比較公認的,我們感覺到這些軟件是基礎性的,是平臺性的。因為每一個信息系統都要用,這是中國薄弱的。
過去來講的基礎軟件,重要的比如說大家都的Office、包括大公司的數據庫等等,這些系統是我們的痛處。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對基礎軟件做了很好的支持,回顧2005年我們有一些驗收會,可以說某種程度中國軟件有一定的自豪了。比如說山東煙臺市的信息系統,或者在北京有些貧困區,還有我在西安看了銀行的前臺系統,這些信息系統它的軟件包括基礎軟件、應用軟件、全部都是建立在國產軟件之上。這也是很不容易的,歷史上我們做了一些信息系統,但是往往都是應用軟件,基礎軟件還是由外國進來的。但是2005年,比如一些地級市,我們有在地市級這樣規模的信息系統,包括一些商用系統。像陜西建行這些信息系統,我們的軟件也是可以進入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很大的發展,這對我們國家所號召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性國家提供了很好的支撐。我相信十五期間,我們軟件產業發展特別強調的就是在中國在基礎軟件方面取得進展。
主持人:您認為發展比較好的國內的基礎軟件是哪些呢?
倪光南: 比如863所覆蓋的四個方面來看,一個是操作系統,一個是我們國內的Linux操作系統已經可以商用化。比如我們很多電信部門、包括建行都用了。包括很多網站它的系統就是用國產的Linux操作系統的。國產服務器操作系統已經達到了實用階段,可以商品化,提供大量的市場投放。國產Linux在桌面上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們知道服務器就是局部應用,比如辦公系統、ERP等等,但是作為一般的筆記本電腦、或者臺式機,我們要用的軟件每個人加起來可能成千上百,這是難的地方。我們現在還是處于發展的階段,我們可以用了,但是還是有一段距離。就是和服務器相比,桌面操作系統方面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當然也有一些證明是可以用的,像北京平谷區,現在政府有4000多臺機器,已經有四分之一的機器采用國產的Linux操作系統,有二分之一是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統并存。因為有一些是老的應用系統,在用Windows,為了辦公方便所以一般的機器是兩種并存。還有四分之一在用Windows,但是我們看到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證明我們的操作系統在一般的臺式機、筆記本電腦上也是可以應用的。但是我們知道推廣需要一定的時間。國產服務器Linux服務器已經比較成熟,可以大量推廣。桌面用的國產Linux操作系統還需要繼續改進,但是已經可用。
基礎軟件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數據庫管理系統。過去我們知道數據庫管理系統大的公司像微軟的數據庫、IBM、以及其他外國公司。但是我們經過“十五”期間在國家支持下,很多公司自身努力,現在我們有一些很多國產數據庫系統在應用。像武漢的達蒙、北京京昌、還有像東軟、他們國產數據庫管理系統也是有上千用戶的。也是通過這幾年大家的努力,現在有一個推廣的過程,使得大家用戶能夠認識它,認同它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本身從產品層面來講,國產數據庫系統已經到了實用的階段。
第三塊,就是更多的中國國產軟件公司推出了很多中間件。像國產Office已經達到了國產化,政府采購里國產Office已經超過了微軟的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