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海爾、京東方位列前三,四川長虹扭虧后重新上榜
信息產業部5月31日發布的第20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顯示,以2005年營業收入計算,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海爾集團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列在前三位。
其中,聯想、海爾的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分別為1082億元、1039億元。京東方以548億元營業收入名列第三。其后分別為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美的集團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本屆電子百強企業新入圍16家,同時有16家因重組、增長緩慢等原因出圍,體現了優勝劣汰的動態競爭機制。其中,四川長虹重新上榜引人關注。
每屆更新15%企業
根據信產部的統計,20年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有進有退,每屆更新率在15%左右,也就是說,每年都有10-20家企業新入圍,也意味著有同等數量的企業被淘汰。
其中,四川長虹1-18屆一直是電子百強企業,在2004年度因虧損而從第19屆百強企業出圍,2005年度扭虧后第20屆又重新進入;京東方、康佳集團、長城計算機、熊貓電子集團都曾經退出過,經過重組、調整提高業績后又重新入圍。
TCL、聯想分別是在1991年度和1992年度開始入圍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一直到現在。其中聯想在1999-2000年連續成為我國電子百強企業名,經過幾年整合尤其是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后2006又重返榜首。
信產部指出,電子信息百強的入圍規模底線不斷提高。1987年屆百強企業銷售規模入圍標準為4000萬元,第十屆提高到2.8億元,第十八屆營業收入標準突破10億元,第二十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底線升至14.7億元,比二十年前第1屆增長了36倍。本屆電子百強企業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有22家,其中聯想、海爾已基本接近財富全球500強的進入門檻,京東方、TCL、華為也在向千億元邁進。
根據對歷屆電子百強的統計,從1987年屆到2006年第二十屆,進入電子百強企業排行榜的企業達300多家,但其中,從屆至二十屆一直榮登電子百強企業之列的僅剩下7家,分別是上廣電、海信集團、深圳華強集團、廈華、彩虹集團、華東電子集團和大連大顯。不過,上述7家企業,如今都已經退出前五名之列。
家電企業是主力軍
據電子百強名單可以看出,雖然中國電子產品結構正在不斷調整,但消費類電子尤其是家電產業,仍是產業的主力軍。其中,20強企業中參與電視、空調、冰箱等傳統家電產品生產的企業就超過一半。
另外,在第20屆電子百強企業中,從事集成電路、軟件、計算機、通信產品、系統集成、新型顯示器件、新型元器件研發生產的企業已占3/4以上。不過,電子百強企業的主流產品逐步升級,結構明顯優化的趨勢也愈加突出。目前電子百強企業正致力于發展下一代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信息家電、集成電路、軟件、新型顯示器件等高技術產品,把優化產品結構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起來。
據信息產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百強企業已成為我國電子產品生產銷售的主力軍。2005年,百強企業彩電銷量6708萬臺,占全行業的81%;程控交換機銷量3404萬臺,占49.1%;計算機1665萬臺,占20.6%;電冰箱1312萬臺,占40%;空調器2762.6萬臺,占41%。
同時,以百強企業為核心的區域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在本屆百強企業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三大地區共有77家,占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稅金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1%、95%和92%,而以百強企業為骨干的三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比例均超過85%,產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研發投入比例為3.72%
據“2006年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顯示,2005年百強企業研發投入比例為3.72%,成為本屆百強榜單的又一亮點。
百強企業中,2005年研發經費投入356.3億元,比上屆增長15%,比2000年增長1.4倍;研發投入比例(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3.7%,比2000年提高0.4個百分點,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2.1%)。華為、海爾、中興通訊、TCL、聯想控股研發經費分別達到47.5億元、45.7億元、19.6億元、19.5億元和15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一倍以上。研發投入占企業營業收入超過5%的企業有22家,前六位企業分別為東軟集團(22.5%)、彩虹集團(20.1%)、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0.1%)、江西省電子集團(9.8%)、四川九洲電器(9.7%)和中興通訊(9.1%)。
高額研發投入使電子百強企業不斷突破核心技術,不斷積累自主知識產權。中興通訊、華為等技術型企業專利申請進展很快,使我國信息技術領域國內專利申請的增長速度、申請數量都已超過國外專利申請量。2005年,中興通訊、華為申請的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分別居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第3位和第9位,華為躍居全球第37位。
企業國際化程度加深
作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骨干隊伍,電子百強企業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對穩定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貿易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屆電子百強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458億元人民幣,比上屆增長33%,出口交貨值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聯想、海爾、TCL、深圳華為、廣東美的、上廣電、南京熊貓、深圳華強、長城科技等9家。
電子百強企業產品出口結構升級。本屆電子百強企業中,有近1/3的企業國外收入占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在國際化經營中,從低端產品到高端產品,從產品出口到技術輸出,從發展中國家拓展到發達國家,從市場、資本國際化到知識產權國際化,電子百強企業逐步取得了與跨國公司同場競技的資格。2005年,廈華電子出口平板電視86萬臺,占全球平板電視的4%;華為3G突破了歐洲市場,率先在荷蘭、葡萄牙等18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商用;聯想整合后逐步挺進韓國、日本市場,在全球進行新一輪布局。
國際化經營由產品輸出逐步進入資本和品牌輸出階段,“走出去”層次不斷提高,部分企業成為知名品牌。目前,電子百強企業中有一半以上的企業有對外投資,有的投資建廠,有的積極參與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整合。為加快推進品牌國際化,聯想成為國際奧委會贊助商,在國際舞臺上全方位展示了自己的實力;海爾攜手全球有影響力的NBA宣傳自己的高清電視,加快了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全面實施的步伐,也提升了中國本土跨國公司的國際知名度。由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強”中,上榜的4家中國本土企業有3家是電子百強企業,分別為海爾(89位)、聯想(148位)和長虹(447位)。
同時面臨成本上升和利潤下滑雙重挑戰
首季電子信息業利潤增長四成
信息產業部日前發布消息,電子信息業今年一季度實現利潤272.1億元,同比增長44.5%,比去年同期高近40個百分點。一季度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0.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0.9%,增幅較去年同期高出4.5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呈現四大特點
一季度,全行業經濟運行呈現四大特點:一是規模增速保持高位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7991.8億元,同比增長31.4%;工業增加值1676.7億元,同比增長32.5%。二是效益增速超出規模增速。利潤同比增長44.5%,比同期全國工業平均水平高出23.2個百分點。集成電路行業一季度利潤增速,達到786.9%。全行業共有虧損企業同期減少了187個;虧損額增速放緩,比去年同期下降18.3個百分點。三是小靈通、彩色顯像管、錄像機等傳統產品生產繼續下降。一季度,全行業共生產CRT彩電同比下降16.7個百分點。四是軟件行業增速超過制造業發展增速。一季度,軟件行業實現收入686.6億元,同比增速33.7%,與去年同期增速基本持平。
固定投資方面,電子信息產業10個主要行業中有5個行業的投資增速超過50%,去年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的電子器件行業投資也出現恢復性增長,累計完成投資100.3億元,同比增長16.8%。而由于本年新開工項目數量和計劃投資額增加較多,今年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將保持高位增長。僅一季度,新開工項目數達到了591個,同比增長39.4%,單個新開工項目的平均計劃投資額為9448萬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717萬元。
行業利潤率創新低
全行業發展也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銷售成本及費用不斷攀升。二是利潤空間迅速下滑,如家用視聽行業的利潤率已經從去年的2.4%下降到1.7%。
但同時應該說明的是,數據顯示,百強企業2005年利潤總額237億元,同比減少29%,平均利潤率僅為2.5%,下降到五年來的點。
2006年電子信息百強榜單(前20名) 單位:萬元
企業名稱 營業收入 利潤總額 主營產品
1.聯想控股 10,818,936 205,167 計算機、數碼產品
2.海爾集團 10,393,583 131,950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3.京東方科技 5,481,378 -6,706 顯示設備
4.TCL集團 5,214,954 -118,090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5.華為技術 4,696,689 514,966 通信設備
6.美的集團 4,249,790 77,600 家電產品
7.海信集團 3,337,730 62,065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8.上廣電 2,930,206 -46,674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9.熊貓電子 2,812,324 62,535 通信設備、家電產品
10.北大方正 2,588,093 85,024 計算機、數碼產品
11.中興通訊 2,157,592 160,581 通信設備
12.四川長虹 1,811,903 26,267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13.深圳華強 1,565,625 48,989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14.長城科技 1,509,102 62,186 計算機、數碼產品
15.格蘭仕 1,352,682 46,253 家電產品
16.創維電子 1,306,057 15,208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17.浪潮集團 1,258,725 24,698 數碼產品及軟件
18.貝爾阿爾卡 1,201,069 54,645 通信設備
19.德賽集團 1,172,899 48,901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20.康佳集團 1,161,277 6,000 消費類電子、家電產品
近5屆家電企業占電子20強比重
屆數 數量
20屆 12家
19屆 12家
18屆 11家
17屆 10家
16屆 8家
近5屆電子百強前三強
屆數 第二 第三
20屆 聯想控股 海爾集團 京東方科技
19屆 海爾集團 京東方科技 TCL集團
18屆 海爾集團 聯想控股 TCL集團
17屆 海爾集團 中國普天 聯想控股
16屆 中國普天 海爾集團 聯想控股
九成出口來自三資企業
信息產業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中三資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差距繼續拉大,整個行業的出口近九成來自三資企業。
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中的三資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4085.3億元,同比增長32.3%,占全行業的比重為80.9%;利潤130.2億元,占全行業78.8%。兩者增速分別比國有企業高出26和27.6個百分點。
根據信息產業部數據,從對外貿易看,三資企業仍是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的主力軍,1、2月份共出口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41.2%,占整個行業全部出口的86.9%。
據介紹,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電子外商投資企業共有6480個,產業規模由2000年的5804億元上升到去年的24021億元,占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由58.7%上升到77.4%。
有專家分析,在推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三資企業也由于創利高、納稅低等原因加大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度,但增大了產業的不確定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