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我國從事軟件外包的海輝國際與天海宏業、科森信息科技合并組成海輝集團。12月2日,又有兩家外包企業北京軟通動力與北京聯合創新宣布合并,組成新的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據北京軟件促進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此之前,僅北京就已有數家軟件外包公司完成了融資、合并。一時間,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間的合并做大幾乎成為了軟件業的興奮點。
中國外包企業的機會到了
“我們觀察中國軟件外包這個行業已經很久了,現在這個市場比較成熟,是該出手的時候了。”做了多年風險投資的AsiaVest投資公司北京代表處總經理Peter Hsieh就該公司和InfoTech給軟通動力14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一事告訴記者。北京軟件促進中心副主任曲玲年介紹說,半年前,美國的投資商就向他表示,看好中國的外包市場。而Gartenr研究機構不久前預測,在2007年到2010年間,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的軟件外包市場。
我國軟件外包市場正以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長。“據調查,雖然印度公司一直是軟件外包的大戶,但其已經影響了歐美等國家編程人員的就業,加之成本等因素,發達國家的軟件公司已經開始在中國積極尋找合作伙伴,由印度向中國轉移,這對中國軟件業發展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浪潮集團總裁孫丕恕說。
業內專家指出,發展軟件外包業需要巨大的市場需求、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高素質的人才、長期積累的行業專業知識和國際開放的背景等條件。目前,國內每年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達58萬以上;中國軟件人才的工資水平只相當于印度同類人員的40%左右;國內大量的產品需求,豐富的商業應用,培育、鍛煉了中國的軟件產業;在全面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環境下,中國軟件業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環境和產業基礎;我國加入WTO后,其經濟已經納入全球經濟循環中,培養了通曉國際商業慣例的人才;同時,全球500強中,有400強進入了中國,400家跨國公司軟件的市場配套服務,需求是巨大的。所以說中國有條件、有能力承接產業的第二次轉移。
做大才有出路
盡管國內、國際環境都有利于我國軟件外包業的發展,但我國眾多的軟件外包企業活的并不輕松。軟通動力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天文說,這是由于規模小、人才匱乏、資金短缺造成的。這使得大多數軟件外包企業失去了持久發展的競爭力。因此,中國的軟件產業要想真正發展壯大,產業政策的傾斜、資金的支持以及企業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國家對軟件外包企業做大做強給予了大力支持:制定出口退稅優惠政策,促成國內軟件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外包合作,組建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的軟件聯盟,吸引的海外軟件人才等。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在海輝集團成立大會上的致辭中指出,幾個公司的戰略重組,使得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提升了競爭實力,這符合當前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發展到現在,想要進一步上升,關鍵是要做大做強企業。海輝等三家公司的合并,對中國整個軟件外包產業而言,是一種探索。北京市科委有關領導也表示,做大做強軟件企業,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通過并購做大做強也是要大力支持的。
目前我國的軟件外包項目基本還停留在日本市場,而歐美市場一直被印度把持著。“中國盡管在對日軟件外包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產值還很低,企業團隊數量在幾十到幾百之間,無法承接軟件外包大單。中國軟件外包資源必須整合,以承接來自歐美的軟件外包任務。”專家指出。投資公司也紛紛看好大型外包企業。大型的軟件企業在獲得大型外包合同方面是有優勢的,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如IBM、HP、微軟等)外包訂單很多,但是這些企業對于外包合同的執行,質量和時間均有很嚴格的要求。因此,大型軟件企業在品牌上的優勢對接單有較強的輔助作用。
通過整合科森的咨詢策劃經驗、海輝的開發能力、天海宏業的測試和國際化拓展能力,新的海輝集團成為為客戶提供包括企業應用咨詢、系統開發、系統維護及支持、軟件測試、軟件本地化、IT外包在內的全面的IT服務企業,共有員工1800人。而軟通動力此次獲得的風險投資為企業在今后兩三年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時,此次并購的聯合創新公司是業內具有相當規模并具有鮮明技術與市場特點的公司。整合后的軟通動力擁有從業務咨詢、應用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系統運行維護到嵌入軟件服務等全方位的軟件服務能力,2006年員工規模將達到1500至2000人。通過合并整合出來的這兩家公司,為承接外包大單正在打基礎。
曲玲年副主任為軟件外包業描繪出一個十年發展計劃:三到五年內拿日本的單子擴大規模,在海外打知名度,五年后進入美國市場,拿到整體系統單子,十年后和印度競爭,之后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品牌打市場,就像現在的硬件產品一樣。軟通動力準備在2007年選擇性切入歐美市場。
合并做大:軟件外包企業探索新出路
更新時間: 2005-12-07 14:56:26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