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可以說是臺灣地區的汽車電子發燒年,從年初到年尾,不下十場的車用電子技術研討會、車用電子產品趨勢論壇等活動,場場聽眾爆滿;而數個與汽車電子相關的產業聯盟組織陸續成立,更升高了汽車電子議題的火紅程度。時間進入2006年,汽車電子議題在臺灣地區似乎稍有“退燒”的跡象,但這并不代表汽車電子受關注的程度減少,而是產業界已由對該市場與相關技術從較表層化的討論,轉為實際化的行動。汽車電子產業聯盟的成立即是一個例證。
今年3月中旬,1月份才正式成立的汽車電子產業聯盟(Automobile Electronics Consortium)召開了年度工作會議,該聯盟由臺灣地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TEEMA)、工研院機械所、環隆電氣、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等單位共同合作組建。聯盟除將于4月份舉辦大型汽車電子展會、論壇,以及陸續規劃的多場海外考察團、技術研討會等活動外,還將針對車載信息平臺的車規環境測試驗證建立一套可供當地業者依循的共同規范。
產業聯盟凝聚汽車電子研發力量
著眼于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潛力,TEEMA在2005年初即于旗下成立汽車電子專業委員會,提供一個讓會員在相關產業信息與技術上進行交流的平臺,2006年則進一步擴大組織規模成立汽車電子產業聯盟。該聯盟由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吳東權擔任會長,并于旗下設置兩個工作小組(SIG),分別進行關鍵零組件與創新服務產業項目的推廣。
其中關鍵零組件SIG負責駕駛信息、安全、保全、車身、底盤、動力等關鍵汽車電子系統與相關零組件等技術領域,由環隆電氣副總經理魏振隆與工研院機械所智能車輛技術組組長王漢英分別擔任產業與法人召集人。創新服務SIG的負責領域則涵蓋車載信息平臺、智能型運輸系統等軟件設計與軟/硬件之間的整合,其小組產業與法人召集人,則分別由行毅科技總經理李俊忠與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總經理黃隆洲擔任。
而正式成立還不到三個月的臺灣汽車電子產業聯盟目前已有120多家廠商成員,該聯盟起跑后的個大型活動,是于4月17至20日首度舉辦的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暨論壇(AutoTronics Taipei 2006)。據主辦單位表示,該展會已有來自全球各地近130家廠商參與,包括美、韓、日、德、瑞典等國以及臺灣地區知名汽車電子業者,如裕隆汽車(Yulon Motor)、車王電子、敦揚科技、怡利電子、環隆電氣、億光電子等,展出內容涵蓋車用電子產品、電子零組件、安全/保全系統、駕駛資通訊系統、引擎管理/煞車控制以及智能型運輸系統等主題。
在展會同時將舉行車用電子論壇,邀請奔馳、寶馬、福特等汽車大廠與ITS Japan、日本自動車研究所等研究單位的演講者,針對車載信息平臺、車用通訊技術、未來汽車駕駛輔助系統與復合動力車輛等相關技術進行研討。之后亦將安排多場采購洽談會,提供臺灣電子廠商與國際重要買主──包括寶馬、大眾、戴姆勒-克萊斯勒、沃爾沃、菲亞特等車廠,以及Halfords、Magna、Johnson Controls、Delphi、Lear等重要汽車電子零組件供貨商的接觸。
在展會之外,汽車電子聯盟將陸續規劃多場參訪行程與研討會,除將率領成員參與美國底特律自動機工程學(SAE)年會、泰國電子展等國際性活動,還將針對國外車輛電子創新服務案例、Telematics與車載信息平臺、車輛主動式安全、整合式車輛芯片卡等主題,邀請業界專家與聯盟成員共同深入探討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
建立車規環境測試驗證規范
該聯盟在今年度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是針對車載信息平臺的車規環境測試驗證,提出一套可供臺灣地區汽車電子業者參考的共同規范,以作為未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依循標準。
目前同時也擔任裕隆汽車副總裁的李俊忠依據他身在汽車制造領域多年的經驗指出:“汽車與電子技術結合困難的部分,在于每一部車所使用的電子產品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調校、測試過程,而且不同的車廠、不同的車款對零組件都會有不同的要求,很難標準化。”因此汽車電子廠商若有機會與國際車廠接觸,固然是好事,但能否搭得上車廠的標準又是另當別論,產業界非常需要一套可供參考的標準規范。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總經理黃隆洲亦表示:“由于汽車電子系統環境信息龐大而復雜,大多數車廠并不會把完整的標準公開,只會讓特定的零組件供貨商知道某一部分的內容,因此必須集合眾多廠商之力,才有可能完成產業標準化建立的工作。”而汽車電子產業聯盟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在于此。該聯盟的車載信息平臺車規環境測試驗證規范草案,將由工研院機械所、車輛測試研究中心、電子檢驗中心等單位共同擬定,并于6月份召開說明會并收集聯盟會員意見,希望能成功建立一套標準作為建立測試驗證設備與環境的依據,供臺灣地區的汽車電子廠商參考使用。
未來汽車電子產業發展方向何在?
在產業標準化的建立之外,臺灣汽車電子產業聯盟的重要工作還包括為聯盟成員找出有利的產品與技術發展項目。汽車電子領域浩瀚如海,且許多產品(尤其是牽涉安全性與車廠規格的產品)往往得經過很長的一段驗證期才能實際上市并回收利潤,因此廠商若不能在投入之初即抓準正確方向,很有可能就會迷失在茫茫大海甚至淹沒。
“全球汽車電子產業大約是在198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迄今不過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但項目可說是五花八門。”臺灣工研院經資中心(IEK)分析師蕭瑞圣表示,過去汽車設計著重在性能與動力條件,因此早期的汽車電子技術發展重點在高性能引擎與微電腦控制技術,包括電子點火、定速控制、電子自排變速箱、微電腦電子儀表板等項目。但1990年代之后,駕駛人的安全、舒適性則成為汽車電子技術發展主軸。
蕭瑞圣指出,包括車用音響、車用電視、車用電話、導航系統等車用娛樂通訊設備,使車身平穩的主動式懸吊控制、動態穩定控制系統,還有倒車雷達、車載導航機、安全氣囊等設備,都是以駕駛人的安全與舒適感為出發點而開始發展的汽車電子項目。而21世紀起,結合3C新科技的汽車電子更為復雜先進,再加上環保意識的抬頭,如胎壓監測系統、夜視系統、停車輔助系統、車間通訊系統、適應性汽車頭燈系統等設備,以及LED車燈、復合動力車輛相關技術,都成為熱門議題。
其中車用娛樂通訊設備、車載導航系統、倒車雷達等售后市場為主的產品,由于屬于非安全性產品且進入門檻較低,是目前臺灣地區汽車電子廠商表現較佳的領域,并吸引不少原3C領域的電子廠商投入;而其它新一代汽車應用的安全系統、車燈系統,以及所需的傳感器、微控制器、影像處理器等關鍵IC零組件,則是臺灣廠商積極發展的進階項目。此外蕭瑞圣也建議,由于車載電子產品增加以及復合動力車輛風行,未來車用12V/42V大電力系統所需的功率組件、電源管理芯片必然也將是熱門項目,值得臺灣業者注意。
目前汽車電子產業聯盟亦與工研院、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等單位密切聯系,將陸續針對這些研究單位已有研發成果的多項熱門技術,包括LED車頭燈、主動轉向式適路性車頭燈照明系統(AFS)、汽車遠程通信以及復合動力車輛等,邀請產業界的聯盟成員與研發單位進行交流,希望能透過各方資源的結合,推動臺灣汽車電子產業茁壯成長。而由于目前中國大陸汽車市場強勁的成長性可說是有目共睹,聯盟也將協助成員與當地汽車產業接觸交流,以掌握商機。
聯盟運作促臺灣地區汽車電子業由表面討論進入實際行動
更新時間: 2006-05-05 16:01:31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