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半導體產品與技術的創新又取得新的進展,出現了一些好苗頭。但是從總體看,產品設計創新仍少有突破,芯片設計業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危機”,如創新乏力、利潤下滑、速度放慢等。前幾年我國臺灣就有人發表評述“臺灣將面臨大陸的可怕競爭”,去年口氣則已改為“大陸設計業在短期內要趕上臺灣少有可能”。
要增強危機意識
我們總是在現實危機前談論危機的應對,這一點跟美國人不同,他們往往在中意識到潛在危機。美國精英經常發表“中國威脅論”,其中有一點并不顯眼,但發人深省。自2000年以來,當我國芯片業稍有進步時,美國的一些市場咨詢機構和行業協會就不斷跟蹤分析走勢,呼吁應對,并很快把我國剛出臺而尚未全面執行的產業政策扼殺了。當我國納米技術研究稍有進展時,他們又一次驚呼“狼來了”,并指出“要像保持微電子領導地位一樣,在未來納電子競爭中確保美國的領導地位”。
我國電子信息業發展與發達國家不盡相同,他們大多經歷過垂直綜合發展階段,隨后則在市場配置下,在形成產業生態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演繹成當今的橫向專業化分工,而后者又在“虛擬整合”的市場體制中,使產業鏈生態得到進一步加強。而我國電子產業鏈的各個部門一開始就各自“獨立建制”,這種“超前”的專業化分工,在計劃體制下有過良好的協作,例如中電科技集團第十三所1965年鑒定轉產的集成電路(IC)中,中電科技集團第十五所既介入設計又很快用上計算機,比美國并不遜色(美國1961年才推出個商品IC)。但是改革開放后,我們一邊“打碎”計劃體制,一邊“摸著石頭下水過河”,人家在市場“河水”中淌過了幾百年,而我們“下水”不到30年,在敞開國門的情況下,當然處處被動挨打。這種狀態相信總有會改觀,但代價太高?,F在應該采取的方法是,既要充分利用社會主義集中的優勢,又不違背市場優化資源的規律,找到與系統商的結合模式。
在大產業鏈間加強協作
現在已進入單芯片系統(SoC)時代,標準(上貨架)的芯片要么不夠用,要么功能多余,因而導致性能(尤其是功耗與頻率)下降。正緣于此,幾年前就有人發表文章,認為標準的DSP和CPU在市場中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少。這里想特別指出的是,嵌入式系統既是越來越耀眼的技術與經濟“明星”,又是系統與芯片的“融合”、硬件與軟件的“融合”、應用與產品的“融合”,甚至是產業與教育“融合”的促進體。但是我們在這方面“斷裂”太多,因而有人呼吁在更大產業鏈間進行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特點”的大協作。
我國近幾年做出了幾顆頗有分量的CPU芯片,其共同特點是:發揮自身熟知的計算機體系優勢,參考或全吸收產品CPU指令系統,在先進IC-CAD的幫助下完成芯片設計,并用高于國外同類CPU加工工藝,制造出與之相當主頻的產品或樣品。需要指出的是,用高一、二代工藝做出主頻相當的CPU并不意味其功耗指標也相當,而后者在嵌入式系統中卻更為重要。我們若能有效融合系統與芯片、有效融合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就有望走出這個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結局。
芯片設計創新在產業鏈中處于活躍的環節,這一點如若創新乏力,比什么都更加“可怕”。
現在已進入45nm時代,今后設計會碰到諸如“由確定設計變為不確定設計”等一系列創新難題。但就大勢或普遍而言,我們芯片設計還是“集成現有熟知技術”為主,進行“芯片功能定義”、“芯片市場定位”之類的創新,這一點我們還是有優勢的,而且這類創新已被證明有效并能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我國半導體應增強危機意識
更新時間: 2008-03-07 09:58:20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