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歐汽車廠商為中心,開發超低價車的發表接連不斷。其目的是在收入相對較低的新興國家普及的汽車。話雖如此,但汽車廠商此前一直是通過導入電子技術等方式提高商品價值,維持汽車價格的。而現在汽車價格開始急劇下降,無疑是對技術的巨大挑戰。如何才能把價格降下來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削減不必要的裝置和功能。比如,把車載導航儀從標準配置中去掉,然后就是設法減少一個螺釘,或者減少一個焊點。但是這里,就出現了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問題。
對于汽車技術人員而言,開發與“安全”相關的技術是“當然”的命題。氣囊、防抱死系統(ABS)、側滑防止裝置都與安全技術相關。毋庸置疑,通過這些技術,汽車的安全性有了飛躍性地提高。電子技術也得到了充分應用。初就加入開發工作的技術人員大概都曾為開發出新技術而感到喜悅,為保護眾多生命的使命感而激情澎湃。他們的伙伴——電子廠商的技術人員在開發時也會有同樣的感受。但是,在汽車中配備這些技術需要相應的成本。
那么,開發超低價車的技術人員又會怎樣呢?在前人的努力下,氣囊及ABS等安全技術獲得了重大發展。我不知道30年前的情況,不過在現在的日本,這些已經成為了標準配備的技術。上市不具備這些技術的汽車行得通嗎?恐怕平日把“安全”作為命題進行開發的汽車廠商的技術人員無法做出那樣的選擇。不過某汽車廠商的技術人員也認為:“在超低價車中配備基于電子的安全技術非常困難”。雖然可以知難而上,但目前的確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這些矛盾大概是超低價車開發中難跨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