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美國馬薩諸塞州科技學院(Cambridge)與科內爾大學(Ithaca, N.Y.)的研究人員都演示了利用光信號控制機械結構的新方法。這一趨勢開始于多年以前,當時發明了一種無損操縱活體細胞的“光學鑷子”。現在,MIT的工程師們、Matthew Lang教授以及博士侯選人David Appleyard已經論證了下一代的技術:一種能夠操縱活體細胞及尺寸為20微米的微機電系統(MEMS)結構的光學牽引光束。“我們已經開始把光學技術用來構建芯片上的結構,”Lang說。
與此同時,據報道科內爾大學的教授Michal Lipson和David Erickson利用圍繞固體核心光纖的短暫場,吸引并推進微米級和納米級粒子通過微流體器件。Lipson是該研究領域的先驅,他管理一個從事硅光子學研究的團隊,與從事機械工程研究的Erickson一道,描述了不同的粒子尺寸能夠達到的速度特征。據報道,利用輸入到光纖的大約54毫瓦的光功率,直徑3微米的聚苯乙烯球能夠實現每秒28微米的速度。
在MIT的支持下,電子工程教授Erich Ippen在另一個實驗室與物理學教授Marin Soljacic一道,通過閉合光-機械與機械-光之間的反饋環路,利用機械對光的作用,使光對機械的影響成為一體。對于如何把機械上的反饋耦合到光學腔之中?研究人員已經初步掌握了詳細的控制理論,從而能被用于調諧它們的諧振。
我們希望終證明,在可工作的MEMS器件中,能夠執行現今無法實現的“全光”功能,從開關到自適應散射以及用于像光學時鐘恢復這樣的濾波器綜合應用,研究人員表示。
美科學家實現了光信號與MEMS的交互作用
更新時間: 2007-11-14 15:11:26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