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調行事的海信又悄然完成了一次大布局。今天,設立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信信息產業園內的海信電視液晶模組生產線正式開工投產,隨著首批“海信制造”的液晶顯示屏從生產線上緩緩下線,中國液晶電視模組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現狀將被徹底打破,中國彩電業條液晶模組生產線由此誕生。
其實早在三年前海信就著手籌備模組產業,相形于當年眾多只是借助模組題材進行宣傳而無實質進展的彩電同行,更加注重實干的海信已悄然完成了項目規劃和一期目標:條年產50萬片15英寸到42英寸液晶電視模組的生產線以及屏的維修線體已經在海信建成投產。從2007年到2009年,海信計劃投資7億元人民幣分三步完成五條模組生產線的建設。今天開工投產的生產線僅是規劃的步,海信計劃于明年上半年正式投產第二條生產線;2008年底完成第三條生產線并達到年產150萬片的制造能力;2009年五條生產線全部完成,屆時海信電視液晶模組年產能將達到300萬片。期間,海信將建成一條LED背光模組生產線。
“模組是將液晶顯示器件、連接件、集成電路、PCB線路板、背光源、結構件裝配在一起的顯示組件。”國家863計劃LED背光源項目的擔綱者、負責海信模組產業的技術帶頭人劉衛東博士向記者介紹說,“簡單的講,模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液晶顯示屏或液晶面板”。根據Displaysearch預測,全球平板電視市場今年預計將達到8400多萬臺,2008年有望突破1億臺,其中液晶電視占據巨大的份額。由于顯示屏占據了液晶電視60%-70%左右成本,如果掌握了上游模組技術,中國品牌對平板產品的成本控制能力將大大加強,否則,中國彩電企業必將面臨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尤其是隨著上游模組功能的不斷強化,中國整機產業可控成本不斷降低,在全球彩電行業的話語權也將逐步喪失,“那時中國彩電‘制造大國’的稱呼將徒有虛名,至多被稱作是‘加工大國’”。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說,和當年海信決心自主開發芯片一樣,海信決定做好模組產業,希望通過對芯片和模組這兩個電視核心部分的掌握,優化產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力圖改變中國彩電業的現狀,迅速提升海信在全球行業的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認為,整機廠商進入模組的前提一是自身液晶的銷量足夠大,成本優勢明顯;二是技術能力足夠強,他認為已經連續三年穩居國內平板電視的海信上馬模組生產線正當其時。尤其是去年年底,海信“低成本動態LED光源系統開發”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這是中國彩電企業承擔國家863計劃在該領域的項目;隨后在今年7月,海信大尺寸液晶電視用LED背光模組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又中標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重點項目,海信自主研發的臺大尺寸LED背光源液晶電視也同步推出。“加上海信在視頻處理芯片上的優勢,可實現液晶模組60%以上的組件自主開發。”劉衛東告訴記者。
“進軍模組產業是海信穩健做大、規避風險的一個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選擇。”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說,整機企業介入模組的研發與制造,重新實現在產業鏈上的分工與合作,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將有利于雙方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利于依據消費者的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將具有新技術和新功能的產品推向市場。因此,伴隨著整機廠商和上游供應商的緊密合作,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產品會迅速推向市場,這必將推動整個平板電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中國彩電業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投產
更新時間: 2007-09-26 16:56:09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