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板電視產業正面臨著再也無法回避的虧損難題,7月以來的3周內,虧損預告接二連三。
“現階段,彩電企業在平板電視上出現的群體性微利,甚至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場預期過高”,家電行業觀察家沈聞澗如是分析,“但國內許多企業在傳統CRT(數字電視)電視上獲利的前提是大規模的銷量。而在平板電視上,短期內難以達到CRT電視的銷售規模,自然無法形成規模化利潤。”
噩夢復制
7月10日,創維數碼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截至2007年3月31日止的2006年全年綜合業績將遠遜于一般市場預期,預計同年度的綜合稅后凈利潤金額將遠低于前一個年度。
7月16日,去年剛剛扭虧的夏新電子再度爆出2007年上半年度業績預虧公告。
今年4月剛剛發布的各彩電企業2006年年報顯示,在平板電視方面,尚且沒有一家企業盈利。廈華電子2006年虧損5.23億元,四川長虹、深康佳、海信電器的CRT業務的凈利潤都超過3億元,而公司整體經營凈利潤分別只有4000萬元、1.03億元和1.52億元,平板電視對其拖累十分明顯。
“2004年,平板電視開始全面爆發,開始還有所盈利,不到半年的時間,價格戰立即燃起,即陷入低價狀態。”創維新聞發言人沈健說。
國內企業價格戰正酣,一向保持高姿態的外資品牌突然改變策略,以降價和國產品牌展開正面交鋒,這一趨勢在今年“五一”期間被發揮到。絕不靠價格吸引人的索尼,在今年“五一”期間將42英寸液晶電視降到7999元。“8000元以下,連物理成本都不夠,更不要說加上銷售等費用,這是虧著本要份額。今年“五一”期間,僅僅在福建永樂賣場系統,索尼就虧損幾個億。”國內某知名品牌彩電業人士透露,“因為集團大,業務多,平板電視虧了,可以靠其他的業務來拉動利潤。”
新入行者
平板電視門檻不高的生產技術,使新進入者不斷涌入,競爭越發激烈。對于平板電視機的生產直觀的理解,只需要整機生產商在別人已經生產好的液晶顯示屏基礎上,另外配置一個機殼和一個電源,以及一些接口電路和伴音電路,組合起來就是一臺平板電視機。賽格三星董事長胡建平說:“這比CRT電視組裝更加容易。”也正因為如此,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的平板電視受到了追捧。不僅CRT時代碩果僅存的國內彩電巨頭紛紛轉向于此,原來生產電腦顯示器的IT企業、產量不足百萬臺的坊間CRT電視機小廠也愿意在此一搏。
據金正董事長田家俊透露,2005年,廣東曾有一家年產能60萬臺CRT的電視廠家試圖與金正洽談合作生產平板電視項目,舉棋再三之后,田家俊放棄了,原因是,“平板電視是未來趨勢,但是有風險。CRT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使用壽命非常長,20來年沒有問題,加上機頂盒后使用效果與數字電視沒有什么差別,致使5年之內平板電視銷量上不去。”
解困之道
今年上半年,為適應與CRT迥然不同的操作手法和速度,創維進行了史上的一次營銷變革——將全國原來27個分部取消,而在各地注冊成立了40個分公司,授予相對獨立的人權、財權、經營權;與此同時,準備取消在全國的200個倉庫,改用第三方物流,還計劃自己在全國建立60個物流基地,并打算與非競爭性品牌渠道共享,已經在計劃中的例子是,與華帝渠道共享,以推動更大規模的市場。
執著偏愛平板電視的廈華則向上游挺進,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2006年8月,華映視訊(吳江)有限公司入股成為廈華電子大股東。廈華電子品牌中心負責人蘇再泉透露,自去年至今,公司一直忙于與新一屆董事會制定的新戰略。
去年歐洲巨虧的TCL多媒體則定向增發14億元,用以開發南海液晶模組項目。長虹巨資投資 等離子屏項目,有消息人士透露,康佳也在研討液晶模組項目之中。
運籌6年,中國的平板電視企業們,正在曲徑中尋找一條能終勝出的捷徑。
“平板電視的初期投入過大、過重,短期內這種投入很難獲得顯著的回報。因此,在發展初期,虧損是不可避免的,我預計,今后兩三年內,隨著平板電視的市場占比顯著提升,我國企業將在平板上收獲利潤。”沈聞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