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東莞長安鎮打工的黃輝先生向記者訴說了自己的苦惱。事情因買車跑業務引起,去年9月28日,黃先生在東莞購買了一輛10萬元左右的兩廂轎車,在已經購買保險并生效的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撞傷兩名路人,經鑒定需賠償16萬元多。但東莞太平洋保險公司卻以新車沒有掛臨時牌和移動證為由拒賠,雙方為此事鬧得不可開交,只得訴諸法律途徑。
東莞法律界人士介紹,目前汽車維權艱難主要體現在舉證難、互相推諉、“維權過度”等方面。
互相推責任問題難解決
據介紹,廣東一位車主駕駛某品牌越野車在時速50多公里時,左轉彎翻車造成左胳膊截肢。她為舉證花費了大量財力、精力,均無法證明是汽車質量的問題導致了這次事故,直到從網上得知在美國進行的這種車型試驗中,發現其存在設計缺陷,她才得到有力證據。
每遇汽車質量投訴,生產廠家或服務商都會要求消費者進行鑒定或檢測。但消費者往往不想費時費力費金錢地去做鑒定或檢測。因此,在此類糾紛中,造成問題長時間僵持,矛盾難以解決。
在汽車消費投訴中,售后服務占到了汽車投訴總數的近七成。東莞市車潔士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鍵峰表示,從總體上看,目前國內的汽車售后服務大環境還是比較規范的,但確實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反映維修行業存在較多的還是服務人員素質低、維修技術質量差、配件假冒偽劣、收費及拖時等問題。
另外,有些非常清楚的事故責任,會被經銷商、廠商、維修廠三方面互相推諉,使得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投訴時要有理有據
對于經銷商普遍認為的“現在消費者難侍候”,東莞東神車行市場部主管李德強認為,不少汽車投訴完全是因為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誤解造成的。如果商家能在賣車的過程中為消費者介紹得更加明白一點、具體一點,消費者的投訴就會減少很多。
消費者維權過度與否,受到來自維權機制、維權法律、維權案例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取決于廠商、消費者和經銷商三方的協調,消費者在投訴時關鍵是要有理有據,才能更好地維權。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