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彩電企業來說,軟肋就是沒有核心技術,而這次沒有核心技術絕不是CRT時代那么簡單。中國彩電產業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理念下,完成了整個產業的布局和架構的,但完成徹底的是引進,其余三項在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下終被弱化掉。這也是在今天全球彩電業呈現多元顯示技術的趨勢下,中國彩電產業依然缺少核心技術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在國際市場上憑借Made in china,為人“做嫁衣”換取微薄的OEM加工費。
看看多元顯示時代全球的彩電巨頭都在干什么。索尼,當其意識到在等離子電視機技術上沒有核心技術時,采取果斷措施放棄了等離子電視機的市場參與和競爭,轉而與韓國的三星合作在液晶電視機技術上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重新確立其在液晶電視機產業和市場的競爭地位,短短的一年時間,索尼以其BRAVIA技術再次上演了CRT時代“特麗瓏”的神話。
索尼的產業戰略架構非常值得中國彩電企業認真研究和學習,尤其是在取舍之間如何揚長避短。索尼臺灣創新研發中心總經理山口二男的話耐人尋味“液晶電視,這不是一項可以支撐產業長久發展的產品。原因很簡單,液晶無法自行發光,需要另外的背光設計,這對環境、能源的負荷都太高。此外,面板尺寸很快地也將遭遇大型化的瓶頸,這些因素都將使液晶電視無法長久發展。過去索尼開發出許多引以為豪的電子產品,除了功能創新外,其實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索尼自行掌握了關鍵零組件的技術與來源。自行掌握關鍵零組件是我們重要的策略。”
松下作為全球等離子電視技術的領軍企業,緊緊抓住等離子技術進行深入研發,將等離子屏的制造規模和市場需求節奏牢牢控制在其手中,并沒有被液晶電視陣營發動的“等離子電視不如液晶電視”的口水擊退,反而在近期加大了在等離子屏上的投資,繼續推進等離子在全球市場的需求。日立也同樣如此,而這兩家日本企業在手中掌握著等離子屏的制造技術的同時,在液晶電視技術和市場上同樣拿到了利潤。
夏普,盡管在液晶電視市場上的風頭正勁還只是一兩年之間的事,但是夏普自1990年代中期轉型到液晶電視之后,立足于液晶電視基礎技術的研發,一直以技術引領著液晶電視制造技術需求的先河。從夜晶屏從8代到9代,很快將進入到10代,那一次不是在夏普的引領下完成的?
三星和LG這兩家韓國的企業,在液晶和等離子上展開的雙線投資戰略,使其牢牢地控制著整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三星也在緊緊地盯著OLED技術和未來的市場需求,在該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開發。
縱觀這些全球的彩電巨頭,絕不僅僅是因為其掌握了單一的液晶屏和等離子屏的制造技術而在產業界引領多元顯示技術的趨勢和潮流的,而是其在全球多元顯示技術時代的基礎技術戰略為其奠定了核心競爭力。
當液晶和等離子90%以上的成本被關鍵組件占去之后,對不掌握液晶和等離子關鍵組件任何一環的中國彩電企業來說,在10%的空間內可以壓縮的成本只有廉價的勞動力了。
在液晶和等離子領域,中國彩電企業投資了嗎?
即使是今天投資,還能獲得核心技術的競爭力嗎?
在未來的多元顯示技術上,中國哪家彩電企業參與其中了?
在關鍵組件技術和材料上哪家中國彩電企業投入資源了呢?
沒有投入就想獲得核心技術可能嗎?
人們也看到一線曙光,那就是長虹開始自己投資建設等離子屏的生產制造基地,這對一直缺失核心技術的中國彩電業來說也是一項填補空白之舉。
可是當一個產業的絕大多數制造商都將自己的利潤建立在上游制造商的降價基礎和空間上時,這個產業的生存能力就很值得懷疑了。中國彩電產業恰恰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囈語著2007年將實現“盈利拐點”。此為疑問之二。
來源:日經BP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