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特爾技術研發團隊表示,通過三門(tri-gate)晶體管及其他系列新技術,將有助于進一步壓縮晶體管體積,進而開發出下一代高處理能力芯片。
英特爾技術研發人員稱,憑借三門絕緣、高介電值雙電子(high-k gate dielectrics)、金屬電極及應變硅(strained silicon)等新技術,公司在進一步壓縮晶體管體積的同時,還可進一步提高處理性能并防止電流泄漏。英特爾部件研發和技術部門主管兼制造部門副總裁邁克·梅伯里(Mike Mayberry)表示,隨著晶體管節點設備變得越來越小,上述新技術確實能解決諸多技術難題。若按照傳統方式,在晶體管體積縮小時將消耗更多電能,而且很難對其實施控制。
梅伯里稱,雖然英特爾可馬上將上述新技術投入生產,但目前還不打算這樣做,而計劃等到2009年公司轉入32納米工藝或2011年轉入22納米工藝時再投入使用。他說:“目前這些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此已可當作產品開發的技術選擇。”梅伯里接著表示,自2002年以來,英特爾就一直在研發三門晶體管技術,如今又成功開發出高介電值雙電子及應變硅等技術。
市場調查公司IC Insights技術副總裁特雷弗·燕西(Trevor Yancey)表示,三門技術意在解決晶體管縮小時所導致的電能消耗和控制問題,但由于應變硅技術取得重大進展,三門技術的開發因此而一度延遲。燕西接著表示,應變硅技術只著眼于近期發展,而不是全新的變革。他說:“集成電路制造商更愿意使用演進性而不是革命性技術,多門晶體管是一項變革性技術。”燕西認為,應變硅技術今后將發揮重要作用,三門技術也將有其用武之地。
英特爾稱,與目前的65納米晶體管相比,三門技術將使芯片處理速度提高45%,電能消耗減少35%。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副總裁馬丁·雷諾茲(Martin Reynolds)表示,如果晶體管體積變小,要讓它們正常工作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他接著表示,英特爾三門技術中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引進了三維(3D)架構,從而能保持硅的流動。(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