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年的發展,通信制造業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只經過6年的發展,手機產業便在通信制造業中顯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通信制造業中的一個分支,我國手機產業在2003年創造了輝煌。但自2004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自有品牌手機產業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有些企業甚至出現虧損。然而,在今年的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名中,不少國內手機品牌仍在其中,其中包括以手機為主營業務的波導、夏新等。專家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他們十分看好我國移動通信終端產業的發展。
手機企業靠綜合實力躋身電子百強
今年4月,波導、夏新等企業發布財務報告,宣布2005年業績虧損。但是,記者仍然在2005年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中看到了這兩家企業,這也是電子百強中兩家以手機制造和銷售為主營業務的企業。
負責電子百強評比的信息產業專家董云庭告訴本報記者,這次電子百強評比弱化了贏利狀況,允許暫時不贏利的企業參評,同時注重考核綜合研發能力、發展潛力等多項指標,評價綜合實力。他表示:“很多企業由于收購其他企業等等因素在賬面表現上可能虧損,但實際上實力很強。”據波導、夏新新近發布的2006年季度財務報表,兩企業都已經停止虧損,實現小規模贏利。
我國手機產業從1999年“五號文件”頒布后開始發展,到去年年底已經形成了近60多個品牌、年產量超過3億部的大產業,其中內銷近8000萬部。此外,我國手機產業更是以2.28億部的出口量、206.35億美元的出口額對我國貿易順差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
電子百強手機企業分四類
盡管今年電子百強企業中僅波導一家是單純的手機企業,僅波導和夏新兩家是以手機為主營業務(夏新2005年手機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69.7%)的企業,但涉及手機業務的企業卻遠不止這兩家。
其中,TCL、康佳、海爾、海信都算是“老牌”國產手機企業,TCL和康佳的手機業務曾一度是對集團公司貢獻率的業務。
中興、聯想和大顯的手機業務向來不是集團業務中錢的,也沒有在國內手機市場波發展高潮中獲得“桶金”,但都屬穩步發展型手機企業,在2005年國產手機集體滑坡的大趨勢下逆流而上,在效益、聲譽等各方面取得了有別于其他手機企業的成績,手機業務發展穩健。其中聯想手機提出了力爭實現2006財政年度國內市場份額突破10%的目標;中興通訊則將手機定為三大主營業務之一,并提出未來手機業務銷售額要占公司整體銷售額的一半以上。
華為、長虹、創維、清華紫光、江蘇中天等是電子百強中手機企業的又一種類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雖然早就備戰手機業務,卻僅在2005年才獲得手機生產核準。因此他們對手機抱有相當大熱情的同時又注意吸取手機產業波發展高潮時的經驗教訓,或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或試圖走差異化道路做手機。
手機企業仍需走研發之路
經過6年多發展,國內手機企業大量涌現,但大多數由于只擁有簡單的拼裝加工和外觀設計能力而對手機產業整體發展貢獻不大,我國手機產業整體依然處于相對簡單的制造加工階段。雖然是在國內生產和銷售手機,每一部都還要向掌握知識產權的國際企業支付相當多的專利費,中國手機產業利潤率很低,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我認為無論是手機企業,還是其他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董云庭向《中國電子報》表示。國外高科技企業每年對研發的投入力度一般在公司銷售額的10%以上,而國內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達到這一水平的只有華為。正是這一原因,導致國內眾多手機企業在國際巨頭改變產品或渠道策略時常常無暇應接,從而導致了去年以來國產手機品牌銷售及贏利情況的一再滑坡。
“國內自主品牌的手機產業會走出困境。”董云庭向本報記者表示,“我的看法,10年以內國內手機市場會像現在的彩電市場一樣,占據大部分的國內市場。但是,到那時手機是否還是賺錢的產業卻是個問題,或者說到那時國際企業一定已經在從事更賺錢的東西了。”他的判斷,國內手機企業近段時間內在研發和知識產權上不會有太大進展。技術投資不是一個三五年就能見效的事情,希望在將來,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有名列世界前茅的移動終端企業。
電子百強手機企業量多勢弱仍需研發
更新時間: 2006-06-02 09:50:44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