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正在上海舉行的第28屆世界軟件工程大會上公布的數字,我國軟件產業規模從2000年的593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3900億元,5年增長近7倍,年均增長超過40%,在電子信息產業的比重超過一成。
■手工作坊式生產:做軟件如同做鞋
軟件業是高技術含量的智慧密集型產業,但中國軟件行業內大量中小企業仍維持著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生產模式,嚴重阻礙了中國軟件業的工業化進程和創新能力。
據統計,在軟件業中,我國員工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只占全行業不到1%,而50人以下的小企業卻超過全行業的60%。目前中國軟件業人均年產值大約30萬元,處于低水平。上海一些軟件公司為日本公司做外包,技術員每人每月費率才1.5萬元,這樣低廉的費率讓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活著都累,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新發展。更有數據表明,目前中國軟件人才的平均工資水平只相當于印度同類人員的40%。
■軟件人才:遭遇“成熟真空期”
迅速成長的中國軟件業同樣遭遇人才瓶頸。
2005年,中國軟件人才需求55萬,全國高校畢業的軟件人才僅38萬,缺口17萬。據統計,上海“十一五”期間缺乏8萬軟件人才,但上海4家軟件學院每年只培養600人,5年也不超過3000人。
中國軟件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已增至3.55%,高于印度和韓國。(美國31.9%、西歐30%、印度2.5%、韓國2.65%)但是,與軟件產業規模相聯系的人才規模明顯不足,中國軟件從業人員90萬人,日本120萬人,美國240萬人。
不少專家指出,造成人才需求滯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軟件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脫離現實需求,軟件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從單一學科型向多元學科型、學術型、復合型模式轉變。
■市場巨大:孕育產業發展潛能
歷經20多年的中國軟件業,開始嘗試工業化生產技術,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與國際差距明顯縮小。
專家紛紛指出,只要選準了發展方向,中國軟件業將有無限潛能。與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相比,中國的優勢在于巨大的國內市場。
國內業界亟待解決的是定位問題,找到準確的定位,迅速切入產業化發展,搶占國內金融、航天等行業市場,才能真正壯大中國軟件產業。
中國軟件產業要融入世界,就要走自己的路,迅速打造在國際上站得住腳的專業化大型企業集團。
中國軟件業發展困境隱現
更新時間: 2006-05-30 14:29:25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