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改完代碼,記得自測一下
「改完代碼,自測一下」 是每位程序員必備的基本素養。尤其不要抱有這種僥幸「心理:我只是改了一個變量或者我只改了一行配置代碼,不用自測了」。改完代碼,盡量要求自己都去測試一下,可以規避很多不必要bug的。
2. 方法入參盡量都檢驗
入參校驗也是每個程序員必備的基本素養。你的方法處理,「必須先校驗參數」。比如入參是否允許為空,入參長度是否符合你的預期長度。這個盡量養成習慣吧,很多「低級bug」都是「不校驗參數」導致的。
如果你的數據庫字段設置為varchar(16),對方傳了一個32位的字符串過來,你不校驗參數,「插入數據庫直接異常」了。
3. 修改老接口的時候,思考接口的兼容性。
很多bug都是因為修改了對外老接口,但是卻「不做兼容導致」的。關鍵這個問題多數是比較嚴重的,可能直接導致系統發版失敗的。新手程序員很容易犯這個錯誤哦~
所以,如果你的需求是在原來接口上修改,,尤其這個接口是對外提供服務的話,一定要考慮接口兼容。
4.對于復雜的代碼邏輯,添加清楚的注釋
寫代碼的時候,是沒有必要寫太多的注釋的,好的方法變量命名就是的注釋。但是,如果是「業務邏輯很復雜的代碼」,真的非常有必要寫「清楚注釋」。清楚的注釋,更有利于后面的維護。
5. 使用完IO資源流,需要關閉
應該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windows系統桌面如果「打開太多文件」或者系統軟件,就會覺得電腦很卡。當然,我們linux服務器也一樣,平時操作文件,或者數據庫連接,IO資源流如果沒關閉,那么這個IO資源就會被它占著,這樣別人就沒有辦法用了,這就造成「資源浪費」。
6.代碼采取措施避免運行時錯誤(如數組邊界溢出,被零除等)
日常開發中,我們需要采取措施規避「數組邊界溢出,被零整除,空指針」等運行時錯誤。
7.盡量不在循環里遠程調用、或者數據庫操作,優先考慮批量進行。
遠程操作或者數據庫操作都是「比較耗網絡、IO資源」的,所以盡量不在循環里遠程調用、不在循環里操作數據庫,能「批量一次性查回來盡量不要循環多次去查」。
俗話說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而毀滅一個習慣只需要,養成好的寫代碼習慣是每一個程序員都應該做的事情。想要獲得更多關于寫代碼的秘訣,來找小粵,免費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名的程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