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從幻想走到現在的VR概念要比人們想象的時間長的多。粵嵌VR培訓在這里聊一聊VR概念的前身。
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臘的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發現了人類之所以能洞察立體空間,主要是因左右眼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而產生,這種現象被叫做雙眼視差Binocular Parallax。再后來1838年的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和1849 年的大衛·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也是利用雙眼視差Binocular Parallax原理發明出了的各種可以看出立體畫面的設備。
關于虛擬現實概念早被提及應該追溯到Aldous Huxley(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推出的長篇小說《美麗新世界》,這篇小說以26世紀為背景,描寫了機械文明的未來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場景。這本書中提到“頭戴式設備可以為觀眾提供圖像,氣味,聲音等一系列的感官體驗,以便讓觀眾能夠更好的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
雖然在書中并沒有關于這款設備的具體稱呼,但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顯然是一款虛擬現實設備,如果將1932年設定為幻想原點的話,那這意味著虛擬現實從幻想走入大眾市場花了84年,足足四代人的時間,而書中所描繪的這款頭戴式設備的原型圖,直到23年后的1955年才由攝影師Morton Heilig設計出來。
距離1932年又過了31年,科幻雜志之父Hugo Gernsback(雨果·根斯巴克)的科幻作家在雜志《Life》中又對虛擬現實設備做了幻想,VR設備已經更加具體并且有了名字——Teleyeglasses,當然這是個再造詞,由電視+眼睛+眼鏡組成,意思也很明確就是戴在眼睛上的電視設備,而這款頭戴式電視設備在正面還擁有幾個旋轉式的按鍵,同時還有兩個長長的大天線。
就在Teleyeglasses概念提出5年后,計算機科學家Ivan Sutherland就開發了一款顯示器——達摩克利斯之劍,它看上去與今天的VR設備非常相像,只不過在當時計算機還是巨無霸式的存在一樣,這款設備也是分量十足,因此不得不把它和天花板相連從而減輕了其重量。
VIVED VR在1985年投入為美國宇航局(NASA)使用。其作用是通過VIVED VR 訓練增強宇航員的臨場感,使其在太空能夠更好的工作。
1987年任天堂公司推出了Famicom 3D System眼鏡,使用主動式快門技術,透過轉接器連接任天堂電視游樂器使用,只要比其知名的Virtual Boy早了近十年。
實際上在上世紀90年代前推出的所謂虛擬現實設備的雛形都不能與VR劃等號,因為當時這個詞并沒有被創造出來。
VR(Virtual Reality)這個詞是由美國VPL Research公司的創始人J.Lanier在1990年創造出來的,在當時給的注解是指用立體眼鏡和傳感手套等一系列傳感輔助設施來實現的一種三維現實。與此同時,VPL Research公司也是家將VR設備推向民用市場的公司,只不過價格過于昂貴,達到了5萬美元,在近30年前,5萬美元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虛擬現實經歷這么長的時間長真正有了現在VR的概念,粵嵌VR培訓對VR概念前身的分享就到這里了,期待VR的概念繼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