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行業正在穩步走向成熟,正逐漸走向靠借貸進行未來的擴充和發展,而不是目前行業靠資產的標準模式,這是投資企業Silver Lake Partners of Menlo Park的創辦人David Roux在本周三舉辦的小資本科技企業論壇會議上的發言。
Roux表示,他的觀點是如果那些新興小企業想賺錢的話,他們必須迅速成長為資產過億美元的企業,大部分收入在一億美元以下的企業都將虧損。此外,2000年科技泡沫爆破之前軟件行業年增長率20%-30%的風光日子將再也不會出現。相反,軟件行業增長率會穩定在5%到9%之間,但不會有兩位數字增長率,這一點和存儲、半導體等電腦行業的成熟領域的情況一樣。
原因是什么?Roux稱這是軟件行業的一個“小秘密”——自踏入2005年以來,軟件產品的平均售價在逐年下降,而軟件公司從不公布他們的合計銷量的原因就是因為假如他們這樣做的話,全行業“全面價格跳水”的秘密將被曝光。
與此同時,自2000年泡沫之后,行業已經恢復盈利性增長。事實上,雖然此領域的人總在宣稱其正經歷比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期更差的衰退期,但“軟件行業從未試過負利潤”,Roux說。
Roux還表示,軟件行業恢復增長和盈利在于他們采取了強力的成本減省措施。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規模經濟效益”商業模式的重新回歸,軟件企業現在對于選擇何種商業模式務實了許多。不過,雖然利潤已經回歸,但只有那些年收入超過50億美元的型企業能獲得超過30%的毛利率。
年收入在10億至50億美元之間的企業毛利率則下滑至17%左右,而那些收入在1億至10億美元之間的中型企業只有9%的利潤,但那些無法迅速成長到億元收入水平的企業大部分都在虧損。
Roux的結論是,“大者恒大”的理論同樣適用于軟件行業。對那些希望在此行業生存并發展壯大下去的中小企業CEO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家50億美元以上企業”。
Roux表示,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軟件行業近來的整合潮。在過去五年里,微軟、甲骨文(Oracle)和SAP這三大軟件巨頭的市場份額從24%增長到了30%。
甲骨文收購仁科一案是一個“分水嶺”性事件,因為它標志著該行業市場占有率的進一步集中,而此事件發生在各軟件公司為爭奪企業預算中更大一部分比例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
四年前,企業IT部門會將預算的65%用于現有系統的維護,而35%用于購買新技術。但在今天,維護的費用已經上升到75%,而采購新品的比例則下降至25%,這意味著小企業搶奪市場份額的難度更大了。
Salesforce.com的首席執行官Marc Benioff對此觀點持有不同看法。他的觀點是,微軟、甲骨文和SAP等企業的增長和利潤將不斷被那些像Salesforce自己那樣充滿生機、反應敏捷的按需運算服務提供商所蠶食。Benioff將Google、eBay和雅虎也列入了按需運算服務提供商的行列,稱他們已經對現有企業軟件供應商構成了威脅。
Benioff的口頭禪是“軟件已死”,無論是企業IT經理還是消費者都將越來越傾向于運行于互聯網之上的軟件應用,而不是那些安裝在臺式機或者服務器之上的軟件套裝。此外,那些被認為是微軟攻不破的“城墻”的應用軟泥,例如電算軟件、電郵甚至字處理器軟件等,都將逐步為運行于網絡之上的服務所取代。終有,企業資源規劃(ERP)等大型應用軟件也會在互聯網上廣泛提供。
Benioff表示,現在微軟、甲骨文和SAP等將部分其應用軟件網絡化的動作也太小,也來得太遲了;歷史已經證明混合型策略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些企業需要投入太多資源和精力去支持其套裝軟件業務。
不過,作為一個軟件企業投資者,Roux稱這些趨勢有助其業務。Silver Lake Partners不會投資那些新興企業,相反,他們會購買和投資那些需要資金進行擴張或者度過經濟、管理困境的大型企業。
Roux表示他相信當軟件行業開始像其他行業那樣依靠借貸來支持擴張的時候,他們這個行業的角色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軟件業路在何方:大者恒大還是軟件服務化?
更新時間: 2005-12-21 13:47:06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