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上海告別了“賣假”的襄陽路。于是不少人額首稱慶,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又有一大成果。
然而,襄陽路在另一項“造假事業”面前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據中國音像協會統計,中國每年光碟的銷售量約在50億張左右,而每年流動在市場上的盜版碟大約在40億張以上,而這些碟片的流向集中在全國主要大中型城市。 以平均每張碟片終零售價格6元計算,全國盜版碟的年銷售額達到了240億元人民幣。實際上,這個數據還僅是出自官方的保守估計。
承載了襄陽路部分功能的融富百貨聚集著數十家盜版碟經銷商。這里幾乎就是上海盜版碟市場的縮影。附近的盜版碟商戶經過多次“掃蕩”,屢禁不止,如今更有在融富聚集形成盜版市場之勢。一個從擺路邊攤起家,目前已經有兩家碟片鋪的賣家李老板告訴記者,盜版碟販售早就已經形成了體系,盜版碟甚至已經集中形成了幾大品牌,“中盛”、“麗晶”、“尊寶”等品牌在客戶中作出了廣泛的“口碑”,連很多老外顧客都點名購買某些品牌的碟片。
“有時候你不能不佩服盜版商的選片品位。如果你是一個電影大師發燒友,‘尊寶’出的收藏大師系列就基本上可以滿足對電影新浪潮大師的所有需求。而且,這個系列還在以每星期3至5張的數目增加。被收在這個系列里的大師作品,是電影學院學生的范本。我這里就有不少固定顧客是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正版沒有出過的片子,到我這里找,就是沒有也可以預訂。”李老板提到一級盜版商的實力不無感慨。
除了選片和拿到片源的能力,一級盜版商已經開始打破過去盜版影碟制作粗糙、包裝簡單的固有思維。記者在融富三樓看到,各種包裝精美的盒裝、套裝碟片讓人眼花繚亂。一套紀念影星奧黛麗·赫本的套裝碟,包裝盒做成首飾盒樣,里面還送一串與赫本同款的珍珠項鏈。出售該碟片的店員道:“這是老板自己收藏的非賣品,市面早就脫銷了。好多人出高價,老板也不肯賣了?!?BR> 經過這樣一番了解,盜版商從碟片內容到包裝的能力讓記者驚嘆。李老板悄悄告訴記者,盜版商實力之雄厚,讓人難以想象。據說,要成為一級盜版制造商,啟動資金甚至已經達到數千萬。有些資金實力雄厚的盜版制造商為了逃避打擊,直接把制造基地轉移到了公海的輪船上。同時,這些制造商都躲在幕后,像他這樣的三四級賣家根本不可能接觸到。盜版碟片經過層層轉手,從源頭查處盜版行為的難度大大增加。
如果從源頭查處難度大,那么,從購假者入手同樣難度不小。根據該賣家提供的信息,在上海購買盜版碟片的大戶往往是來旅游的老外,他們一出手就可能買走100多張碟。在某個有名的盜版碟聚集區,有些賣家可以接待4、5位這樣的豪客。
上海中國青年旅行社某副經理私下向記者證實,盜版碟片店已經成為很多海外游客在上海的重要游覽點,即使旅行社不帶團前往,海外游客也能夠通過各個國家的旅游指南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輕易尋找到目的地。
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外購假團體,上海知識產權局局長陳志興只能無奈地呼吁:“希望各國可以對來上海旅游的本國游客進行知識產權再教育。”然而更現實的問題是,面對在知識產權保護中一直處在強權地位的海外諸國,中國除了呼吁,目前能做的還太少。
上難封源頭,下難堵出口,融富百貨商戶成為了容易行動的打擊目標。但是,面對大批購買者的消費欲望和源源不斷的新鮮貨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整個假冒和盜版零售行業的真實寫照。制造商和消費者或隱蔽或分散的狀況增加了打擊難度,迫使政府把大部分打擊力度都加到了經銷商的頭上。
然而,只要有貨源和消費需求在,經銷商這個角色似乎就成為了臨時角色,誰都可以為了利益來扮演。
誰在主宰盜版碟產業鏈
更新時間: 2007-06-28 17:16:48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