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的邁克爾·戴爾食言了。面對全球PC業榜首旁落,投資人憤怒的眼神,這位董事長無奈地將搭檔——戴爾全球CEO羅林斯請下了臺。而就在幾個月前,他曾經多次出面親自為其辯護,試圖消除華爾街投資人的質疑。
但是,兩年后重披戰袍,邁克爾·戴爾能否重現昔日輝煌?
面對僵化的公司體制,以及長久形成的直銷模式創新不力,這位創始人的回歸,短期或許只能起到穩定軍心、提振投資人信心的效應,戴爾公司想重返PC寶座仍需時日。
羅林斯的下臺絕非個人的失敗。事實上,兩年來,他一直活在董事長的陰影之下。戴爾本人昨天評價他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業伙伴和朋友,過去10年,他為公司業務作出了重要貢獻”。
戴爾遭遇的其實是創新難題,它太迷戀自己的直銷了。而這個在商用市場無往不勝的利器,延伸到個人領域后,正顯示出無奈。比如在中國,由于電子商務仍處初級階段,加上傳統購物習慣影響,面對三四級市場以及廣闊鄉鎮,戴爾還只能望“市”興嘆。如果只覆蓋一二級城市市場,在低價優勢失去后,作為直銷代名詞,戴爾公司很可能成為自身商業模式的“掘墓者”。
過去兩年,全球筆記本電腦等個人產品市場迅猛增長。而戴爾顯然錯過了這波市場狂潮。
同樣是這兩年,戴爾遭遇了“郵件門”、產品訴訟等多個公關危機,這重創了它的品牌形象。而去年以來的亞太高管頻遭挖角、財務涉假等事件,更是加深了其負面影響。
對手卻開始借機躍起。惠普借產品與營銷創新實現了超越,沉重打擊了戴爾的自尊,從而導致投資人徹底放棄了羅林斯。聯想則正向海外復制本土模式,欲借供應鏈改造趕超戴爾。面對挑戰,這個高速成長20年的PC巨人由此陷入青春彷徨。
戴爾目前幾乎等同于直銷代名詞。與早年相比,它的那種充滿原始氣息的創新精神已開始淡化。
當然,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戴爾會一蹶不振。事實上,它一直沒有放棄創新。早在2003年,它便去掉公司名稱中“電腦”二字,向多元延伸,并強化了在線業務。在戴爾本人心目中,戴爾未來不是PC企業,而是“全球IT產品的沃爾瑪”。
這既是目前戴爾2.0概念的源頭,也是它正在經歷的一個重大變革,它的目標是,由PC硬件銷售者變身為全球在線直銷商。而目前,在dell.com上,它已不限于銷售自家產品,還兜售其他品牌,且覆蓋了數碼家電、打印機及導航設備等。
如果這真是戴爾的未來,那它目前的競爭對手未來有望成為伙伴,而真正的對抗者將是那些“沃爾瑪們”。
創新難,在創新基礎上再創新更難,而要實現成功創新難乎其難。面對投資人的期待,邁克爾·戴爾重新挑起的這個擔子并不輕松。
來源: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