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九堂
編輯注:在TD-SCDMA芯片陣營中,重郵信科的“出身不太好”——來自中國西部,又是高校背景。盡管如此,重郵信科卻推出了全球款TD-SCDMA(TSM)手機樣機,以及款采用0.13微米工藝的TD-SCDMA基帶芯片,讓業界吃驚。雖然這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時代,但由于出身的原因,重郵信科正面臨缺少后續發展資金和下游合作伙伴的困境。
“我們是TD-SCDMA戰場上一個久經沙場上的戰士。”在近天津舉行的“2006國際手機產業展覽會暨論壇”期間,重郵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建宏教授接受了《國際電子商情》的專訪,這是鄭建宏見到記者后的句話,也濃縮了鄭建宏對于過去8年來投身入TD-SCDMA的感嘆。 鄭建宏:我們是TD-SCDMA戰場上一個久經沙場上的戰士和大唐一樣,作為早一批投入TD-SCDMA技術研發的單位之一,伴隨著TD-SCDMA的沉浮,重郵信科經歷了太多酸甜苦辣。重郵信科從1998年開始就參與TD-SCDMA標準起草和制訂。“1999年10月,我帶領43個人,從重慶到北京,和大唐一起采用通用芯片開發TD-SCDMA大終端(驗證機)。早項目組有68個人,有43個來自重郵信科,其中協議棧開發都是我們的人。那時候,雙方員工一起工作,不分你我。”對于鄭建宏來說,這是一段美好回憶。不過,為了確保TD-SCDMA產業的成功,采用多家同時開發以分散風險的戰略,重郵信科的員工也陸續撤回重慶,2001年7月,硬件和物理層軟件開發人員回到重慶,2002年5月,協議棧人員回到重慶。盡管當時TD-SCDMA產業十分熱鬧,但回到重慶的重郵信科研發人員卻默默無聞地投入到TD-SCDMA終端的研發攻關中,他們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2003年下半年,是TD-SCDMA困難的時期之一。當時TD-SCDMA前景不明,大唐因為在TD-SCDMA上的巨大投入而陷入資金缺乏的泥潭中。而大唐多年來的合作伙伴西門子,也棄大唐而去,名義上是和華為成立TD-SCDMA合資公司,但業內普遍猜測實際上是西門子將TD-SCDMA研發賣給了華為。就在2003年10月,在北京國際通信展上,由重郵信科研發的全球款TD-SCDMA(TSM)手機樣機,通過西門子和大唐的TD-SCDMA基站,成功實現了通話,讓整個TD-SCDMA產業為之振奮。鄭建宏驕傲地表示:“國家三部委才意識到,中國西部還有一家企業能夠首先推出TD-SCDMA手機來。”在隨后的2004和2005年,重郵信科得到了國家項目和資金的支持。
“通芯一號”采用0.13微米工藝,集成了ARM9+雙DSP核不過,國家在向重郵信科提供資助的同時,也提出了要求,要求一直從事終端開發的重郵信科研制TD-SCDMA基帶芯片。鄭建宏表示:“當時TD-SCDMA樣機采用的是通用芯片,國家發改委要求我們研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芯片,解決TD-SCDMA芯片的瓶頸。” 接到這個任務后,“那時候對芯片比較陌生”的重郵信科首先想到和其他廠商合作。早是和美國國家半導體合作,2003年中的時候,備忘錄都簽了,正式合同要簽字的時候,國半的董事會沒有通過,合作停下來了。后來,重郵信科又找到了中國本地IC設計公司——海歸創辦的多媒體應用處理器廠商深圳安凱合作。2003年12月底,重郵信科和安凱正式簽訂合同,并于2004年4月成立合資公司重慶重郵安凱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不幸的是,2004年8月,雙方研發的款TD-SCDMA芯片在流片的時候,失敗了。“由于當時TD-SCDMA前景仍不明朗,安凱也覺得通信芯片風險太大,不愿意繼續投入,選擇了退出。”對于再一次和合作伙伴分道揚鏢,鄭建宏感到有些惋惜。兩次合作失敗后,重郵信科被“逼上了梁山”,決定自己開發芯片。鄭建宏指出:“款芯片雖然失敗了,但通過和安凱合作,我們發現做芯片并不是那么神秘,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所以決定自己來干。另外,我們發現芯片開發的一個關鍵是開發工具。”
于是,重郵信科購買了新思(Synopsys)的開發工具,獲得了ARM926EJ處理器授權和LSI Logic的ZSP500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內核授權,開始了自主開發TD-SCDMA基帶芯片。2005年10月,由重郵信科開發的0.13微米TD-SCDMA基帶芯片“通芯一號”在中芯國際流片成功。它采用ARM9+雙DSP架構,支持384kbps,處理能力非常強大,這個結構擴展升級方便,可延伸到如HSDPA等后3G功能,整個結構不需改變。另外,它采用了省電技術,待機狀態下僅為2-3mA。至此,重郵信科也成為可以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基帶芯片、物理層軟件和協議棧軟件的廠商。重郵信科正在將某些小的方面進行完善,并著重于提高良率,計劃在8月流片“可以量產,可以商用”的增強版本“通芯一號”,并計劃在2007年末推出TD-SCDMA/GSM雙模芯片和基于該芯片的雙模手機。回顧這段開發歷程,鄭建宏總結說:“現在看來,通信專用芯片并不是半導體廠商做的事情,而是系統廠商的強項。芯片開發難的是如何對芯片進行硬件電路描述,而這恰好是我們系統廠商的強項;而物理實現則依靠工具完成,隨著工具越來越智能,只要精通使用工具,實現已經不是難事。”事實上,這可能得益于重郵信科在終端系統開發上多年的技術積累,在開發TD-SCDMA專用芯片前,重郵信科已經采用FPGA進行了原型開發。盡管已經成功開發出TD-SCDMA基帶芯片,但目前重郵信科面臨芯片能否被手機廠商大量采用的問題。和展訊通信、凱明信息和T3G等相比,由于芯片推出時間比較晚,重郵信科沒有進入場外測試,現在僅有普天凌云和上海龍旗的兩款樣機采用了重郵信科的芯片。鄭建宏表示:“目前我們急需和手機廠商以及設計公司合作。我們是做芯片的,拿不出手機,廠家不認可我們的芯片。”
雖然重郵信科急需和下游手機廠商合作,但問題在于重郵信科目前缺少應用軟件和人機界面軟件(MMI),特別是流媒體、可視電話等能夠體現“通芯一號”強大處理能力的應用軟件。鄭建宏表示:“我們也在找下游手機廠商合作,但目前我們沒有一個整體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沒有應用軟件和人機界面軟件。手機是一個系統工程,缺一不可。” 還有一點讓重郵信科無奈的是,一些大的手機廠商和設計公司仍在觀望,不肯下注TD-SCDMA。鄭建宏解釋說:“有些廠商宣稱,一旦國家發放牌照,他們可以在5—8個月內開發出手機來,而建基站、建網也可能要也8-12個月時間。他們能夠在半年內把手機做出來,所以他們在觀望,現在不動手,發放牌照才動手。”不過,他透露說,重郵信科正在和南方一家大的手機企業商談合作。對于重郵信科這家高校背景的企業來說,還有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就是資金。重郵信科目前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來自占絕大多數股份的股東重慶郵電大學,以及政府資助。但如果一旦重郵信科的TD-SCDMA芯片開始大量生產和出貨,這樣的資金來源顯然很難滿足需求。因此,重郵信科也正在尋求新的資金來源。鄭建宏苦笑說,目前重郵信科有170多人在開發TD-SCDMA基帶芯片、物理層軟件、協議棧軟件以及終端解決方案,為了減少成本,有不少在校研究生參與開發。